简单的说,因为汴州朝廷完全不禁止食盐输出,甚至有意推波助澜。所以导致荆襄私盐泛滥,将官盐挤兑垮了。
这一招阳谋,异常的毒辣。
倘若两淮盐禁止入荆襄,那么荆襄朝廷或许还会拼命在本地找盐井。但因为外部的私盐非常便宜,所以本地也没有寻找盐井的动机。
历史上,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太平军占据武昌,被清军封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寻找本地盐矿,荆襄之地这才有了稳定产出的大规模盐井:应城盐井。
自汉代以来,这里要么是淮盐入楚,要么是蜀盐援楚,二者必有其一。
“管仲当年便有类似之策,只是方清反其道而行之。”
第五琦失望摇头,合上账册,继续叹息道:“更有甚者,荆襄水稻持续通过长江运到扬州,换取那边的私盐,而私盐又让我们收不上盐税。最后我们既没有收到稻米,也没捞到盐税。这几年朝廷用度一直是捉襟见肘,唉,我也是无能为力。”
颜真卿默默点头,这些事情很难解决,至少他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应对办法。
因为襄阳的地理位置就已经决定了,它在非和平时期,就是一个耸立的要塞,而非是商业中心。
其防御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而汴州朝廷治下,掌控了汴州和扬州,一南一北两个经济中心,通过运河连通了长江与黄河两条黄金水道。
这就是天然的经济优势,只要好好经营,优势只会越来越大。
“颜相公,陛下口谕,召您去紫宸殿议事。”
正在这时,一个小吏急匆匆的走进议政堂,低声对颜真卿说道。
“陛下口谕?入宫?”
颜真卿一愣,不明白这个时候李璬召他入宫做什么。没看到他现在正忙着嘛,前线打仗需要军粮,总不能在洪州就地筹措吧?
洪州本就不是富裕州郡,供养不起鲁炅的大军。
“陛下有没有说是什么事情?”
颜真卿下意识的反问了一句,那名小吏摊开手,一副无言以对的表情。他这个小人物怎么知道李璬召颜真卿入宫是商议什么大事呢?那是他该操心的事情么?
他只知道,宦官已经在议政堂外等候,颜真卿不出去是不行的。
李璬极为厌恶宦官,平日里也不给他们什么权力,所以颜真卿也没有必要给这些宦官们好脸色。
但这不代表李璬的口谕,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