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命里注定应有此劫。
营中有人主张等高澄回来之后,再与寿阳守军商量纳降事宜,然而段韶认为迟则生变,以北魏太祖拓跋珪攻中山为例,认为不能再等高澄回师,力主答应使者要求。
拓跋珪攻中山时,守将趁夜弃城而逃,城中无主,拓跋珪趁机抢占东门,本欲就此攻克中山,然而大将王建为了方便劫掠财物,建义拓跋珪到天亮再入城,于是拓跋珪退兵。
可第二日再要入城,却发现城中军民拥立没来得及逃走的赵王慕容麟为主,闭门固守,拓跋珪一连攻城数日不能破。
值此关键时刻,北齐将领无人敢作王建,毕竟凭拓跋珪与王建的亲密关系,事后也气得把口水吐他脸上,谁知道寿阳若真的出了意外,小高王会不会拔剑噼了他们。
众人决定接受寿阳守军投降,但由谁出面纳降又是一个难题,还是那句话,高澄并未安排主将,而是任段韶、高敖曹、彭乐为大都督,统御诸位都督分领骑兵主力。
最终三人商量一番,由他们以及收拢了溃兵与民夫的斛律金四人一同纳降。
昭德元年六月二十,赵伯超在齐军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后,率众将出城请降,斛律金、段韶、彭乐、高敖曹四位军中大都督受降,占据寿阳。
自五月二十三日高澄大军南渡淮水,用时二十七日占据淮南重镇寿阳,于八公山一役生擒南梁贞阳侯萧渊明,杀敌五千余,除夏侯譒逃亡江南的两千骑外,剩余三万多人几乎全做了降卒,毕竟大部分溃卒都是逃亡寿阳城里,跟随赵伯超献城投降。
然而齐军此战损失同样不小,此前围攻寿阳五日,州郡兵就有近万人的伤亡,之后作为诱饵,又折损了两千余人。
而民夫方面,被梁军追杀,情急之下,投水而死者,更是数以万计,毕竟计谋总要有个保密性,高澄连州郡兵们都未告知,民夫又如何晓得其中内情。
经斛律金盘点,加上此前填充护城河,民夫少了近三万人,不知道其中能有多少人侥幸逃回了淮北。
不过对于北齐来说,哪怕三万民夫无一生还,以这些人与一万两千州郡兵的代价占据寿阳,俘获三万梁军,无疑是一场大胜。
高澄在得知八公山大胜的具体消息,就已经得知寿阳指日可下,正犹豫是否继续围攻淮阴还是回师寿阳的时候,又得知寿阳守将赵伯超请降,他更是毫不怀疑对方献城的诚意,毕竟这位兄台在后世可被誉为失败主义将领。
终其一生都在践行一个准则:贼众势大,不如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