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英明,在登基后就立刻开挖水库,连接周边河流,而后又推广了耐旱的番薯、土豆、玉米等作物。
虽然亩产不如其他地方,但至少在三石到四石左右,我们这才勉强有了口吃的。
否则你们……从四川一路过来,早就看不到沿途的树木了,因为树叶、树皮、草根等等都会被饥饿的百姓们给剥光挖尽,入目可见的就是满山黄土了。”
众人都是神色一凝,李若涟继续问道:“老人家,您还说没有蒙我们,您这前言不搭后语呀。”
不待老人出声,李若涟继续道:“从崇祯元年至今也有七年了,人均五亩,你们一家五口,这就是二十五亩,就按亩产三石算吧,一年就是七十五石,怎么看都能吃饱吧。
可你刚刚说那窝窝头就是你一天的口粮,全家都靠这个度日。”
“你懂个球,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老农听完气的破口大骂,恶狠狠的瞪着李若涟一眼:“账是这么算,自然是没有错的,可自新帝登基之后这天是一年比一年干了。
崇祯元年下了三场雨,两场都是毛毛细雨,只是下完一个时辰,地面就干了,一场大一些,也只是湿了两寸左右,能干啥?
崇祯二年下了两场,也是小雨,而且还不是农耕的时候,下了等于没下。
崇祯三年一场,崇祯四、五年一场都没有下,六年的时候略阳到宁强一带倒是下了一场大暴雨,如非这几年一直有疏浚河道和修水库,略阳都能淹了,但下完之后到现在又是滴雨未落。
你们应该是从桔柏古渡渡过的,往年那里江水奔腾,水急浪高,如今你再看看,差点就能看见河底了。
如此的天干,我们还能种将所有地都种上吗?当然是弃地精耕保收成了。
实话告诉你,我们家二十五亩地,今年也只种了两亩,就这两亩地,全是番薯。
番薯收获之后则是种小麦,但太干了,忙活大半年,亩产也不过七八斗而已。
即便如此,我们也会种,能收获一点算一些,而且保存的好能保存三四年呢,比番薯晒干磨成粉保存的时间还要长。
我们每天下午申时前后全家出动,去七八里外的玉带河挑水来浇地,两拨接力,一直挑到早上辰时前后,差不多能挑个十一二趟,如此你才看到了这些长势还算不错的番薯。
两亩地一年种两次撑死也就七石,五口人,你说说怎么吃?”
说到这里,老农的愤怒平息了很多,压低了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