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星体进行各种各样的照射测试。
通过这种方式,星体正在发生各种轨迹偏移。
这就是“彗星计划”,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各种隐蔽的方式,实现星体的定向移动。
既然要保证文明火种可以安全抵达目的地,那就必须想办法减少各种人造推进器的出现。
特别是在进入行星系的边缘区域之后,各种特征明显的推进器,一个都不能应用。
而计划之中,文明火种将伪装成为小型的小行星,包裹在岩层和冰壳之中,确保可以毫无征兆的潜入行星系内部
虽然在进入行星系之前,辅助动力系统,肯定会给伪装星体一个比较高的移动速度,确保其可以尽快进入行星系之中。
不过一旦伪装星体和辅助动力系统分离,就意味着伪装星体无法获得明面上的动力加持。
那一颗小行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要如何改变自己的移动方向?
答桉是:沿途星球的引力、恒星辐射、小行星互相碰撞。
这三种方案之中,星球引力只可以取巧一两次,不然容易引起外星文明的关注。
小行星互相碰撞又会损伤伪装星体,肯定是不能采用的。
可以直接利用的,就是恒星辐射。
恒星辐射之所以可以让小行星星体的改变轨迹,这要得利于两个点。
一个是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对于光的吸收率和反射率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会导致星体各个位置受到的辐射光压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球型星体,那辐射光压的影响还不太明显;如果是不规则星体,辐射光压可以造成的影响,就会变得比较明显。
另一个点,则是一部分小行星本身的成分有关系,特别是彗星的核心成分水冰、干冰、硅酸盐聚合物,这种特殊成分,会导致彗星被恒星辐射之后,会喷射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流,从而推动星体偏移轨迹。
这两种天然的变轨机制,就是这一次测试的项目。
文明火种可以通过一部分密布彗星的细胞,调节彗星表面各个部分的颜色和光的吸收率,从而控制星体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喷流方向、规模,以及辐射光压。
再通过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喷流,以及辐射光压,改变星体的运动轨迹。
从目前的测试情况来看,只要是彗星类型的星体,就可以利用这三个要素,调控星体运动轨迹,让星体前往适合的星球。
这种改变运动轨迹的方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