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发股票?”迪恩一头雾水,比特公司还没上市呢。
“是的”丹尼尔不得不耐心的解释道,“有一些大客户,他们很看好比特公司的发展。”
这件事还要从美林证券加入承销商联盟说起,这得益于当初安东尼.肯尼迪的介绍。
通过他作为中间人,迪恩在上个月就和美林的人搭上了线。
眼前的丹尼尔.塔利就是美林证券高层中的爱尔兰裔之一,他和迪恩之前打过电话,彼此交流还算融洽。
后来迪恩就把想让美林证券承销部分股票的想法,透露给了摩根士丹利的人。
他们同意了,因为摩根士丹利本来就打算,再找几个投行共同分担风险。
于是摩根士丹利、美林、所罗门兄弟三家投行坐在一起,商量比特公司的承销计划。
按照原本1亿美元的融资需求,他们需要找到愿意接手这部分股票的潜在客户。
这是上市前的场外交易,但却不涉及具体的成交金额,也不签订书面纸质合同。
投行只需要向各大投资机构询问认购意向,然后以此评估ipo新股的发行量和定价。
只有拿到和上市公司筹集的资金相匹配的认购数据,摩根士丹利他们才会和比特公司签署承销合同。
否则包销上亿美元股票的风险,如何分担出去?华尔街早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承销体系。
在分头寻找潜在的客户,并最终拿着认购意向,坐在一起合计的三家投行发现。
对比公司新股感兴趣的客户很多,保诚、富达、道富、瑞银这些大名鼎鼎的资产管理公司,都有比较强烈的认购意向。
尤其是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他们手里有大量的资金。
而如何管理这些资金,让它们带来更多的回报,是这些投资机构的主要业务。
购买债券、股票、进行风险投资,这些都是手段之一。
前两者由华尔街的金融服务公司,为它们推介合适的金融产品。
摩根士丹利和美林他们就担任这样的中间人角色,当然他们本身也有投资业务。
现在由于比特公司早就在华尔街声名显著,还有各大媒体的轮番报道,所以它的ipo吸引了很多国际投行。
尤其是美林证券,它的客户认购的股票数量,甚至超出了融资金额的一半。
“丹尼尔,所以说增发股票是因为美林的客户,认购了超出计划之外的股票数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