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胜的带领下,两个专门团队迅速组建起来。负责乡村生态文化数据库建设的团队立刻着手制定详细的数据收集计划。
团队负责人李强在团队内部会议上说:“我们的任务艰巨且意义重大。要全面收集各地乡村的生态文化资料,这需要我们与各个乡村紧密合作。大家先划分一下区域,每个小组负责特定地区的资料收集工作。不仅要记录文字资料,像传统习俗的具体流程、民间艺术的创作手法等,还要拍摄相关的图片、视频,尽可能全面地保留这些文化信息。”
小组成员纷纷响应,开始讨论各自负责区域的特点和收集重点。其中一位成员说道:“有些偏远乡村的文化资料可能比较难获取,我们得提前和当地的村委会或者文化负责人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李强点头道:“没错,与当地的沟通至关重要。另外,我们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方便后续大数据分析。”
与此同时,负责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乡村生态文化创新创作的团队也在积极探索。团队核心成员王悦在讨论会上说:“我们要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作品,首先得让人工智能学习大量的乡村文化素材。大家可以先收集各类乡村音乐、绘画的样本,然后输入到算法模型中,引导人工智能生成符合乡村文化风格的作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对生成作品的审核和调整,确保其能真正体现乡村文化的内涵。”
另一位成员提出疑问:“可是,如何让生成的作品既具有创新性,又能被大众接受呢?毕竟乡村文化有其独特性,不能过度创新而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王悦思考后回答:“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算法参数,在创新和保留文化特色之间找到平衡。同时,我们可以邀请乡村居民和文化专家参与到作品的评估中来,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优化。”
随着两个团队工作的推进,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在乡村生态文化资料收集过程中,部分乡村对资料收集存在顾虑,担心文化信息泄露或者被不当使用。
负责该区域资料收集的成员向李强汇报:“李哥,有些乡村不太配合我们的工作。他们觉得这些文化资料是他们的宝贝,担心交给我们后会出现问题。”
李强皱了皱眉,说道:“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得和他们耐心沟通,强调资料收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他们的文化,并且承诺会严格保护资料的安全和隐私。可以准备一些资料使用协议,明确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放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