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痴迷地望着钢琴前的身影,钢琴前的身影平静地望着他眼前的钢琴。
这次纵使那大提琴的低吟再过婉转,观众们也无法从钢琴前的身影上再多分出哪怕一分给到大提琴的身上。
只因他们已经深深陷入琴声难以自拔。
这是怎样一种情绪?
淡淡的又浓浓的?
像是一种足以融化漫长岁月的涓涓细流。
更神奇的是渐渐地观众们像是从钢琴前的身影走了神,他们的眼前仿佛只剩下勃拉姆斯的琴声,再看不见演奏的人。
又过了几个小节,当如歌的乐章主题再次重现,整个音乐厅都像是化作了一艘小纸船,随着那涓涓细流缓缓向前飘去。
的确,勃拉姆斯的音乐从来都不是热情洋溢,像贝多芬那种愿意澎湃宣泄自我情感的样式。
他的音乐给人的永远是深沉,是蕴藉,是秋高气爽的蓝天,是烟波浩瀚的湖水。
勃拉姆斯的作品内敛而自省,古典而深沉,是那种哥特教堂静立在夕阳下,而非那种玻璃墙铸成的新潮建筑辉映在霓虹闪烁。
每一位演奏家在练习勃拉姆斯大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慢速乐章,而在慢速乐章里他们总是不能回避一个影子般的人物。
只要勃拉姆斯的音乐慢下来,这个影子般的人物便会复活一般地出现在他的音乐中。
影子被世人称作克拉拉,被诗人埃里克.多西尼称为一朵盛开在勃拉姆斯内心荒漠的蓝色花朵。
对于这样的说法,李安只感到一阵可悲。
同为音乐家,克拉拉之名几乎是所有爱乐者都熟知的事情。
克拉拉是德国伟大音乐家舒曼的夫人,勃拉姆斯二十岁那一年,在当时著名小提琴家阿西顿的引荐下认识了舒曼,并拜了老师。
在舒曼老师家中,勃拉姆斯第一次见到克拉拉,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对方。
结局——内心充满激情却害羞的勃拉姆斯一直把这份真挚的感情藏在心中,从未向克拉拉亲口吐露,一直等到了他和克拉拉都离开了人世。
这一段其中的婉转曲折更是被圈内外人士津津乐道。
1854年,舒曼投河自杀,两年后舒曼病逝,其间都是勃拉姆斯守候在克拉拉的身边,陪伴守护着克拉拉照料和舒曼的七个孩子,帮助克拉拉从绝望痛苦中走出。
为此勃拉姆斯主动放弃了许多出名和赚钱的机会。
克拉拉不是孩子,她比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