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机徐徐降落,安然停在了高桥机场三号跑道的后半段。
也正是在这一天,凯恩斯之战和衍生的约翰斯通之战终于画上了句号。
澳军第4师因之前多日强攻而使一线单位伤亡殆尽,几近崩溃,在撤退之路打开以后虽然勉强逃出生天,但损失了全部的重武器。
后边的第2师就没这么幸运了,两个步兵旅(团)成建制的侥幸撤退,然而总人数加起来还不到一千人;师部和其余部队陷入重围,最后被尽数歼灭,师长都在突围时被重机枪射杀。
二者均被重创,按照估算,第4步兵师至少要补员休整三个月才能恢复。
遭到歼灭性打击的第2步兵师更为凄惨,残余官兵十不存二,连师部都被干掉了,还不如直接解散重组。
登陆澳洲的战事无疑是极其残酷的,无比接近大都督府所预想的最差情况。
禁卫二师、步兵十一师、步兵四〇师都减员甚多,技术装备损失也较大,而且持续在春节前后的鏖战滋生了厌战情绪,恐怕也要几个月工夫才能缓过来了。
这场战役的军事需求并不大,更多的是为了政治而进行的,因此大都督府参谋处和兵部广泛存在不满情绪。
与军部的怨声载道截然相反,大明朝廷倒是一派欢天喜地的氛围。
在澳洲东北部站稳了脚跟,这是里程碑似的重大进展!
战争代价的残酷被刻意减少宣传,各家报社都争先恐后的登载着捷报号外,报纸上充斥着敌人横尸遍野、明军旌旗飘扬、官兵合影留念的照片。
而且这都不算什么,因为大明举国上下仍然沉浸在前几天的塔拉瓦海战胜利的喜悦中。
与塔拉瓦海战大败美军主力舰队的辉煌相比,在澳洲东北部一座小城市取得的胜利就显得黯然失色。
不过周长风却很重视,尤其是第四〇步兵师和美军第8步兵师的战斗,他要求尽快汇总战斗经过和报告。
这是明军首次和“正统”的美军交锋,之前的殖民地军队鱼龙混杂、状况不佳,没法代表美军的实际战力。
美军部队的作战风格在四〇师军官们看来非常鲜明,特点和英军与澳军都有差别。
一,进攻前的侦察往往规模较大而明显,小组对纵深进行渗透侦察很罕见。
二,步兵行动呆板而教条,进攻时较为消极,遇到阻碍就停滞不前等待炮火支援。
三,炮兵表现较突出,火力组织灵活,反应速度快。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