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解释却很简单:你们不是到京营任职,你们依然是我东宫的属官,只不过京营那边暂时需要,你们过去帮一下忙,放心,时间不会太长,再者,古人讲投笔从戎,文武双全,你们到京营也是一种历练,说不定你们中间也能出一个卢象升呢。
又安慰又鼓励,同时带着威胁,不愿意到京营者,就是抗命!
于是十人不得不同意。
给京营派“思想教导官”并不是朱慈烺的心血来潮,而是他慎重考虑后的决定。
灵感当然是来自前世的“政委”制度。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王朝的稳固都离不开一支强大而又忠心的军队,但军队又恰恰是最容易发生叛乱的所在,唐时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混局,本朝孔有德的登州之变,都是军队叛乱的惨重教训。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军队虽然强大,但却没有中心思想,尤其是底层的士兵,只知道金钱和利益,对皇权的忠心经不起煽动,也少有国家民族概念,只要有人出价更高,或是领军将领意图谋反自立,这支军队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叛乱之军,让天下陷入动荡,甚至让王朝覆灭。
而历朝历代对此的预防办法都是“严厉刑罚”,敢叛乱者,诛九族。
然并不能解决问题。
将领谋反,军队叛乱的事情时时发生。
本朝虽然很少有直接叛乱的军队,但阴奉阳违,出工不出力,养寇自重的军头却越来越多,甚至连之前朱纯臣掌控下的京营,也难做到对皇帝命令百分百的遵从,不然崇祯十七年之时,京师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李自成攻破。
有鉴于此,朱慈烺决定建立“思想教导官”制度。
通过思想教导官,朱慈烺希望把京营三师打造成一支军纪严明,有思想,有灵魂的部队,让他们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除了粮饷和功劳之外,有更多的动力支持他们向前。
这样的军队永远不会背叛民族和国家,即使领军的将领出了问题,也会遭到官兵的抵制,无法调动军队为祸。
京营只是一个开始,朱慈烺以后要把“思想教导官”的制度推广到所有的大明军队中。
但大明祖制森然,冒然改变军制,给军中派遣“政委”,不但会遭到军方,也会遭到朝臣的一致反对,即使贵为皇太子也无法抗拒那种巨大的压力,因此朱慈烺不能在军规里明写,只能先从小处做起,先把人派到京营,从思想教导官兼职发饷官,再循序渐进的将“思想教导官”变成前世的政委,拥有除主将之外的第二大权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