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季稻的两湖地区,“附郭膏腴之田,每亩收获不下五六石”。而在珠江三角洲,“粤田上者收十一箩或十箩,次八九箩,下者五六箩。”通常2箩为1石,广州地区便是上田两季亩收稻谷5-6石,近1000斤;次田4石上下,约600多斤;下田2-3石,约400斤。
如此算来,大明南方水田的亩产量在两季400-1000斤原稻左右。其中当然以下田最多,总的平均亩收约为500-600多斤,1亩多水田就足够供养一名丁壮。
看到这里,修洛特稍稍停顿,轻轻一叹。
在这个新旧大陆还未沟通的15世纪尾声,由于温度、降水、作物和农业水平的限制,欧洲的亩产收获,其实要远远逊色于近东、印度、天朝乃至古美洲文明。
在15世纪英格兰诺福克郡的庄园记录中,每英亩的小麦产量约为8-9蒲式耳,而大麦产量为6-7蒲式耳。每蒲式耳小麦约为54斤,大麦则为42斤,1英亩则为6市亩稍多。换算之后,就是每市亩仅仅产出40-80斤谷物。而在气候寒冷、山地贫瘠的北欧,这些粮食产量还要折扣上许多。
通常来说,中世纪欧洲每10亩地才能供养一名成年男丁,而每丁用耕马铁器,耕作20-40亩,其中广种薄收、兼种牧草。
在这个大航海初兴的年代,整个欧洲亩产低下,又饱受瘟疫肆虐。总计的人口数量,也才约8000-9000万人。其中,人口最多的法国不到1500万,整个意大利和神罗,都各在1000万左右。而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在一起,才700-800万人。在耐寒的马铃薯传入前,北欧人口极为有限。狭小的英伦诸岛上,各地区相加也不过300-400万。同时期的丹麦、瑞典都在600万人,而挪威仅300万。
只有到发现美洲之后,航海家们获得了高产的美洲作物,并在第一时间狂喜的带回旧世界,整个欧洲才迎来了人口爆炸的16世纪,和文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在玉米、红薯、马铃薯和南瓜传播的地方,贫瘠的山地可以耕种,田间的亩产提升数倍,新生的人口爆发式增加。而快速增加的人口,也同时提供了大殖民时代的基础。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发现美洲点燃了欧洲初兴的第一缕火焰。而美洲作物,是欧洲数百年大发展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一块基石,也真正改变了整个世界!
修洛特静静的凝视了片刻,无数未来的景象在他的脑海中闪动。他深深的呼了口气,把一切埋入心底。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