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
即便从整本书的角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我也可以说,再接再厉。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也许每一个读者都有各自的想法,但是能够读到这里的,大体是最低限度能够认可这本书的读者,那些早早离去的读者,是什么在阻碍他们的阅读?
我思考了一下,无法总结全部,也不想去抓特别小的细节,想抓重点。
对于一本书来说,故事的开头极度重要。
假设这是一条道路,你的入口越宽敞,涌进去的读者越多,在里面消费的可能性,以及从出口出去而不是走逃生通道的可能性,都会变相的增多。
然而这本书的开头,回头望去,我自己觉得一塌糊涂。
明明宠兽之主也有类似的错误,但是换一套设定,换一些人物,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1,或许不该写门徒】
职权+御兽有很多可以切入的点,切入门徒不是不行,只是对写作的技艺要求极高。
如果不写门徒,把第二职权换个设定,不管是战斗类还是辅助类,就不需要分出额外的笔力,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本书,前面写了门徒,中期写道子,后期却什么都没有了。
不是我不想写,只是我发现,如果去写门徒、写道子,势必要写他们的权能和契约眷灵,这就有点像群像了,而不是御兽。
这对于一本御兽文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其他小说里,主角只要自身有能力有个性,拉帮结派什么的,都有余地。
但御兽文的核心是兽,侧重点不同。
我在这个基础上额外引入职权的设定,本就意味着要进一步拆分笔力,重点写兽,其次写职权。
如果继续按照门徒和道子的框架写下去,发展群像,恐怕撑不到最后就会全盘崩碎。
事实上,顾此失彼。
即便我意识到问题也来不及挽回了,两边都有致命的缺陷,都不可能出彩。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读者发现,前面塑造的门徒啊道子啊,到了后面出场的次数寥寥无几。
随着剧情的推动,主角的契约眷灵本来就在增多,如何划分笔力去塑造契约伙伴已经是一大难题。
再去添加其他人物,这会让故事非常臃肿。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没有门徒这样的设定,整个眷灵的框架会怎么样?
抛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