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皇帝年间,陈平垂垂老矣,丞相之位,就基本在诸吕功臣:陈平、周勃、灌婴等人之间击鼓传花了。
直到这些人都死完了,张苍上任,汉家的丞相群体来了个回光返照。
张苍之后,就彻底没人了。
这个‘没人’是个什么概念?
——一百多家彻侯,太宗皇帝愣是找不出哪怕一个勉强够看的丞相!
不得已,只能放大考察范围,才好不容易从关内侯当中,选了个勉强够看——甚至未必够看的申屠嘉!
然后就是早上选定申屠嘉,上午封申屠嘉为彻候,中午祭天拜相,下午就让申屠嘉去相府上班了……
再后来的先帝年间,乃至于如今,那就更别提了。
刘舍这样的幸臣,都能做丞相了不说,还一做好几年,半点没有临时过渡的意思!
连窦婴那样的外戚,都成为了汉家下一任丞相的不二人选,再往下,刘荣甚至只能把目光,投向从地方郡国吸收的人才:韩安国身上了……
只能说:汉家的丞相一代不如一代,着实不假;
但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汉家的官僚群体,乃至于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质量,都在过去这几十年当中稳步下滑。
——相较于那个战火纷争,民不聊生的动乱时代,天下的读书人,数量确实更多了;
但质量也确实更差了。
老的精英被战火、纷争摧毁大半,新的精英又没能完全形成;
即便有部分形成,他们也都在阻止知识扩散、阻止精英群体的壮大。
知识垄断、书籍垄断,使得天下‘读书人’的范围,严格限定在了学阀、贵族当中。
只有贵族、学阀子弟,才能有幸看到家传的先贤典籍,并从中汲取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大脑;
只有这极少数人,才有资格成为知识分子。
这就使得汉家这个统一政权,在需要从知识分子群体当中,吸收储备官僚时,可以选择的面、可供筛选的基数,都被局限在了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如今汉室天下,有民四百余万户,几近三千万口。
这三千来万人,哪怕去掉一半女性,再去掉老弱,也至少剩下数百万适龄男性,可以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接触不到知识,所以他们只能贡献体力、劳动力,却无法为国家贡献脑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