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西北的中渭桥外的常平仓分储处;整天蔽日的豪雨瓢泼,冲刷在刚刚过火的大片废墟中;从一处处残垣断壁间,冲出一道道带着灰黑色丝缕的大小水流;还有漂浮的焦炭和熏黑的谷粒。
身为留都臣僚之一的现任司农寺少卿的窦孝谌,却毫不顾养尊处优的仪容,冒雨踩在流淌的污水中,满心尽是冰冷茫然;就像被这冰冷的雨水从头顶冲到脚底,又从脚底浸透到头顶一般凉透了。
有唐一代最主要使用的粮仓,主要有六种: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和义仓,这六种仓库构成了有唐一代,庞大的粮食储备体系;也维系着天下的赋税收纳和国库支给的日常运转。
首先是州县收纳田赋,并集中储备和转运的官仓,一般统称为正仓。而设置在京师的正仓为太仓;专供皇家宗室成员日常所需,也负责发放文武百官的俸料。因此,太仓也属于国库体系之一。
转运仓一般是沿着交通要道,所设立的周转调度仓,水路的转运仓叫做敖仓,陆路的转运仓叫做递场。通过各种舟船桥驿澄工具,构成了一个遍布天下的转运网点,但是日常的储备反而最少。
军仓,顾名思义就是军事用途的日常战备仓储;主要来源有三:既有朝廷在内地定期采买的粮食,也有来自各地正仓的拨付份额;更有各路军府和延边健儿,通过屯田自产并上缴的粮食份额。
但其中最重要的,储备规模最大的,还是用以调剂年成、平抑粮价的常平仓;也就是在谷贱伤农的丰年,有官府平价购入大量存粮,待到歉收的年份大量放售,其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西汉时。
最后是义仓,也称为社仓;就是在粮食大丰收的富饶之年,由地方官府出面从每家每户,征集粟麦一石集中在一处;用以水旱不调时的就地备荒、备灾,或是提供赈济和乡土借贷的地方仓储。
其中的正仓和义仓,由各地州县长吏和仓曹管理,转运仓由朝廷中枢责成道、州的官府管理,这三种仓的账目“县本利申尚书省”,由户部仓部郎中、员外郎监督,并有采访使定期进行查点。
而常平仓则是归于东西两市的常平署,也就是太常寺/司农寺的配下;无论是常平署下辖的常平令,左右丞、监事;还是分守各处的仓部使,巡长和夫役,都是受到他这位司农寺少卿的管领。
因此,当作为京畿道的常平仓分储地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中渭桥外河口仓;被突发的大火所焚烧之后。正在家中与门客会宴、歌舞作乐的窦孝谌,几乎瞬间从醉意中惊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