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士绅的支持,内阁的椅子他们便坐不稳。
无论是否出于本心,他们都要维护天下士绅的利益。
都说皇帝是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在大明至少在弘治朝是不存在的。
皇帝提出了大政,三位重臣反对。要是换做太祖爷,早把重臣按抗旨的罪名撤职治罪了。
如今内阁却将皇帝制衡的死死的。
因为内阁手中抓着两项权力。一条是封还权,一条是票拟权。
太祖爷时期,为了防止后世之君是昏君,乱下圣旨,设计了一套以小制大的制度,名曰“封还”。
太祖爷在六部设置了七品给事中的职位,即六科廊言官。
皇帝给六部的圣旨,若给事中觉得不合理,可以将圣旨封还给皇帝。
这就好比百兽棋,象吃狮,狮吃虎.猫吃鼠。看似力量最小的鼠,却可以吃大象。
六科廊言官虽有封还权。可他们品级低微,没有能力反噬皇权。
到了“三杨内阁”时期,内阁强势。竟将封还权从给事中们手里夺了过来。
如今皇帝下的圣旨,若内阁觉得不合理,就可以封还。
此乃内阁制衡皇权的第一个杀手锏。
第二个杀手锏是票拟权。
本来太祖爷定的制度是:地方官、京官要办大事,先要上奏章跟皇帝请示。
皇帝在奏章上会用朱笔御批“准”或“不准”,并说清楚理由。
同样是三杨内阁时期,出现了票拟制度。
官员奏章,在送给皇上批示以前,要由内阁学士“以小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贴在奏章里呈给皇帝。
票拟跟朱批意见相同,才有效力。
比如说,浙江巡抚上奏,请求清丈浙江田亩。
折子到了内阁。内阁觉得此事不妥。便在小票上写个否定的意见,或干脆不给票拟。
奏章到了弘治帝手里,弘治帝即便朱笔御批“准”,发还给浙江巡抚,朱批也不作数。
浙江通省的地方官可以顶着不办朱批之事,并不算抗旨。
票拟跟封还差不多,都是明代皇帝与文官长期博弈后的妥协。
且说奉天门前,三位内阁成员反对清丈江南田亩。
弘治帝只得无奈的说:“好吧。此事作罢。”
常风心中唏嘘:唉,试问今日之朝堂,真不知是谁说了算。
都说厂卫是皇帝豢养的恶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