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告诉更多的人。
很快整个曲阜就都知道了此事。
笼罩在曲阜百姓头顶上千年的乌云,终于被吹散。
百姓们敲锣打鼓者有之,燃放烟花爆竹者有之,载歌载舞者有之,上坟告祭亡灵者有之。
皇宫,看着朱桂和王政递上来的奏疏,陈景恪心情无比沉重。
不是为了孔家,而是为那两万多读书人。
那可是两万多人啊。
关键还是善后,不是说把人杀了就完了,后面那两万多个家庭也会受到牵连。
果不其然,老朱看完奏疏立即就对此事做出了安排:
“这两万人的家人全部迁离本土,一部安置在国内他处,一部分迁徙到各藩属国。”
陈景恪默默点头,这其实是最好的办法。
一般的读书人背后,都有一个不错的家庭。
在本地,这个家庭往往具有普遍影响力。
十里八村的乡邻,都会受到这家人的影响,士绅阶层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这家人对朝廷心有怨言,暗地里使绊子阻挠新法施行,是很容易的事情。
而且人家还能做的不留一点把柄。
就算最后将这家人揪出来处置了,浪费的也是朝廷的时间。
将他们从本乡本土迁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对周围施加影响力了。
他们反而要想办法讨好当地官吏,主动融入当地。
这两万多户人家,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可对大明来说,想对他们进行迁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对于迁徙人口这事儿,大明可太熟悉了。
从最初为了打散宗族,到后续封国建立,人口调整就没有停过。
上上下下的官吏,对于如何安全有效快捷的迁徙人口,那都是门清的。
更何况,那十来个藩属国可都在期盼着人口呢。
只要朝廷放话,他们秒秒钟就能把这些人口给消化。
所以,重新安置那两万多人背后的家庭,反而是最简单的。
真正麻烦的,是天下人的反应。
想到这里,陈景恪叹道:“恐怕,天下要乱一些时日了啊。”
朱雄英毫不在乎的道:“乱也只是读书人乱一乱,波及不到百姓的。”
“百姓不乱,造成的损害就微乎其微了。”
老朱则不屑的道:“两万多人被屠戮,一个反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