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他同蔡邕所说那般,有了老蔡的加入,根本就不用他干什么事儿,只要知道老蔡在这里,自然有大量游学士子南来。且他又要建设藏书阁,甚至还命甄晟勾连十常侍,行着搬空汉室藏书之举,并且还在广收豪族之书。几乎可以说,囊括天下之书。
这样的一座开放的藏书阁,于此之世,比为知识的海洋的毫不为过,对于这个年代醉心学问的人,吸引力是巨大的。
文化人来的多了,自然就交流文化,自然又会有学问之辩,学派之争,文坛争鸣再起。这对于别处士子,又是一个巨大的吸引。
另一方面,造纸、印刷之术,不是那么容易破解的。虽然有目标的专攻,时间肯定大为缩短,但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成。就算成了,在质量上,也是没办法与王言相提并论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王言不公开造纸、印刷之术,那么他便是掌握了文化的命脉所在,即出版发行。
待到辽东学问斗争开始,文化的先进性就起来了。人都好名,谁人不想自己的主张、学说、思想,广泛传播,流传后世。而能做到这个事儿的,只有辽东,这就是拿捏了大汉的文化领域。这个好处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
而且辽东来了如此多的文化人,不会以为他们能走吧?
汉末争霸开始,哪里都难得太平,辽东算是乐土,还有文化氛围,他们舍得走?可以想见,一定有许多人甚至会把家人都带过来,以求乱世平安。
即便如此还是要走,那还有王大将军上前洗脑,家国大义一顿忽悠,八成都会留下共图大事。
若还要走,那王言肯定也不能拦着。走那么一些人,也没什么所谓。肯定是不能杀的,这时候就得要些贤名了,若不然以后没人来投那不是很糟糕,也不能总是绑人。
而在这些文化人在辽东搞学问的时候,那定然也是要花销的。名人肯定不差钱,但有名的又有几人,豪族之人又有几多,败落的寒门才是多数,他们是支撑不起花费的,毕竟王言这里可没有豪族、富户搞提前投资的买卖。
所以他们这些人,就是最好的师者,由他们启蒙稚童,教授高级学问,再合适不过。付出的,不过些许钱粮文房之宝而已。
再有一点,古代的文化人讲究通识。会耍剑、能单挑是最基本的素质,此外他们中相当一部分都会医术,识天象,懂易学,知地理,以及造物之术等等,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两手绝活。这是百家不绝,仍旧传承。
有他们这些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