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非的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其实并不低。
先不说东非境内有全世界第二大的热带雨林,单就是一个索伦湖(坦噶尼喀湖)的水资源总量就接近十九万亿立方,仅次于贝加尔湖和美国的五大湖。
仅这一个湖泊,东非的水资源总量就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还要多,就比如远东帝国,其全国水资源总量也才两万多亿立方,还不及东非一个湖泊的水量。
不说索伦湖(坦噶尼喀湖),就是大湖(维多利亚湖)就足够和远东帝国全国水资源相提并论了。
不过很显然,这种数据和现实情况有着很大的区别,至少就东非而言,其可用的水资源实际上还不如远东帝国。
而大湖,索伦湖,马拉维湖等等世界排名靠前的超级湖泊,只能惠及周边地区,而不能惠及东非全国。
农业部就指出:“我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是分布极其不均,而涉及到我国大部分农业产区,不管河流还是湖泊,亦或者降水都比较紧张。”
“过去,我国虽然建设了一批水利设施,但是这些水利设施同样受制于规模,技术,自然条件等原因,不能完全解决我国部分区域的农业用水紧张问题。”
“尤其是我国的南方最为严重,在赞比西河以南,工农业用水竞争相对尖锐和激烈,在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东非高原的中部,帝国东北部等人口,农业相对稠密或者发达的地方。”
“这使得大量优质的粮食产区,水资源情况反而越紧张。”
这里农业部所指的优质粮食产区主要是从产量和质量上来说,东非的优质土地分布可以说是围绕着刚果雨林分布的,越是距离雨林越远的地方,反而土壤的养分越高,同时土壤酸碱度更加均衡。
就比如东非的大湖区西部,因为土壤偏酸性,所以粮食作物选择水稻更加合适,而土壤的酸碱度又和降水存在一定关联。
就比如远东帝国,酸性土壤分布的区域,也就是其南方,雨水多,而北方碱性土壤分布区,降水少。
东非的土壤分布也比较类似,越是靠近刚果雨林,土壤越呈现酸性,反而不适合粮食作物生产。
而大湖区能成为东非水稻种植基地,是因为水稻能适应偏酸性的土壤。
而中性土壤的化肥利用率最高,东非的中性土壤分布主要在南方等区域,且主要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域,而热带草原气候的整体降水是偏少的。
农业部提到:“虽然我们建设了大量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