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继续说道:
“陛下,统一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与民族的共同愿景。”
“我大唐自开国以来,征战四方,不仅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而且兵发六路灭掉了北面的东突厥。”
“然东突厥之广袤领土,却被薛延陀部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占据。虽然薛延陀部已经向我大唐称臣纳贡,但谁又能保证,假以时日,待到薛延陀发展壮大,不会是下一个东突厥呢?”
李世民听到这里,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秦明所说的这些问题,李世民身为大唐皇帝,又怎会不知呢?
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耕读传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草原虽然广袤,但并不适合耕种粮食,想要将汉人迁徙至草原,比登天还难。
稍有不慎,大唐便会有倾覆之危。
这也就是为何,大唐灭了东突厥,却没有占领其广袤土地,只是以一纸诏令,命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承袭其统治的原因。
同理,这也是为何,薛延陀现在的领土,明明是大唐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爬冰卧雪打下来的土地,却在李世民一纸诏令“赐”给薛延陀后,没有引得朝野动荡,民怨四起的原因。
只因在汉人眼中,突厥虽广袤,但却是无法耕种的蛮夷之地。
只要朝廷能遏制薛延陀的壮大,使其不敢在大唐边境烧杀抢掠,百姓们就知足了。
[可若是百姓们知道了那些羊毛的价值,那他们是否就愿意迁徙去草原了呢?]
李世民这样想着。
秦明似乎是察觉到了李世民内心的挣扎,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而富有穿透力,继续剖析道:
“陛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大唐既要固守传统,亦需勇于创新。农耕文明与游牧部落并非水火不容,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与融合。”
“东突厥虽灭,但北方草原的局势依然微妙,薛延陀虽暂时臣服,长远计议,我大唐应着眼于如何将其逐步纳入我中华文化圈,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威慑,或靠简单的称臣纳贡所维系。”
“换作以往,草原即使再广袤无垠,中原百姓亦是毫不在意,因为草原种不出粮食。”
“可眼下却不同了。”
秦明一席话,正中李世民下怀。
李世民豁然抬头,眼中金芒暴涨。
“爱卿的意思是指羊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