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胆大包天,我堂堂大明或是连三百万顷地都没有了。”
张居正正色开口说道。
魏广德当然知道其中差距的原由,和后世人想的不同,毕竟田地不可能凭空消失,怎么会明初还有八百万顷田亩,怎么到弘治、嘉靖朝就只剩下四百万的数字。
其实,这个倒不是地方官府直接把数字减下去了,而是按照明朝的制度,进行了折田。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大明把天下田地分成三六九等,本意是为了均平地产。
毕竟,田亩有丰贫之分,总不能指望让下等田地和上等田地一样的产出。
若是均按亩征税,那下等田地一年的产出怕是连赋税都交不够。
于是明朝就规定,根据田地的等级按照不同面积计算。
比如地,一般是分为四级,每亩征税2升,那一等正地的面积就是三十步为一亩,二等正地则是四十步,三等正地五十步,最下等正地六十步一亩。
也就是说,四等地的面积实际上是一等地面积的一倍。
而田也是如此,上田190步,下下田则是300步,每年缴谷米5升。
所以,明朝地方官员把上等田地改变为下等田地,直接就会让地方上登记的田地数量大减。
经历几朝下来,田地还是那么多,但是朝廷登记造册的田亩反而大减,甚至不到最初的一半面积。
地依旧是那块地,可田地等级不同,所以登记的田亩数量却在变化。
说白了,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很好,但是有些条款过于模棱两可,或者执行人的变化,导致很多政策走样变形,反而成了一些不法之人牟利的手段。
改动田地等级,不止是地方上的胥吏在操作,更是地方官员玩忽职守造成的。
张居正的清丈田亩,除了发现隐田,最主要的其实就是重新划分田地等级,恢复朝廷田亩数量。
据说经过张居正清丈田地后,大明的在册田亩暴增到一千一百多万顷,其中除原本明初时期的八百万顷外,新增三百万顷当是这百余年来新开垦出来的田地。
“首辅大人所言甚是,善贷也认可,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若是不在朝堂上商议,后果疏为难料。”
魏广德依旧坚持道。
“魏大人,魏阁老,张首辅乃是老臣谋国之言,你何故推三阻四。”
王国光这时候插话道,“如今朝廷每年仅靠这三百万顷供养,早已入不敷出。
我看清丈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