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他……”
懽帖睦尔欲言又止。
脱脱摸着胡须,一时无言。
一开始是准备永除后患的。
但看完明清,这个后患似乎也不大啊。
……
大明·永乐时期
“别的不说。”
朱棣喝了口热汤,烫的咧嘴道:
“元朝的航海技术,海运的效率、经济性都远远优于河运。”
“但为什么要弃海运、行河运呢?”
“因为它是以征服者的威势,压迫全国百姓。”
“牺牲诸多无辜百姓生命,还给江淮地区造成无可估量的灾难。”
“但我们也要承认,海运便于南北经济。”
朱瞻基听得眼皮子直跳。
“爷爷……你不是想让我爹开海运吧?”
“他不会同意的。”
朱棣像看傻子一样看着朱瞻基。
“你这脑子怎么不转弯呢?”
“他同意不同意重要吗?”
“咱爷俩同意不就完了!”
朱瞻基嘴角抽动着。
朱棣上下打量了他一眼,拉长声线道:
“你小子也不想大明一直穷下去吧?”
“你也不想总听你爹说没钱吧?”
“你也不用仁宣之治昙花一现吧?”
“你也不想就是个小宣宗吧?”
“你也不想……”
朱瞻基拉住朱棣的袖子,真诚道:
“爷爷,我同意了!”
朱棣轻哼一声,随即又叹气道:
“但也是因为运河逐渐疏通,所以咱才决定用运河代替海运,成为南粮北运的交通大动脉。”
“而运河也成为了保证朝廷正常运转的唯一南北交通命脉,但这条命脉却和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相关。”
“咱想着,不能一条腿单蹦跶,还是要两条腿走路。”
“海运,一定得重开。”
……
【道光帝同意试行,并于上海设立海运总局,由江苏派遣官员管理,在天津设立分局,由朝廷派遣官员验收。】
【海运计划确定以后,陶澍亲赴上海督办。】
【道光六年(1826)二月初一日,第一批海运船只,装载漕米一百二十三万三千余石扬帆出海。】
【海船自吴淞口出驶,东向大洋至佘山,北向铁槎山,历成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