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发到阅卷人员手中,阅卷员也不知道自己审批的是谁的卷面,所以不会存在阅卷员徇私舞弊的可能。后来卷面制度改革,出现了类似现代密封线一样的弥封法,就连主考官自己也分不清究竟自己拿的是谁的卷子,这一制度的改革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因为古代县市区人口密集,而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常常与人口数量和人丁赋税相关,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难度。于是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就会有一些富家子弟为了通过考试而对主考官行贿,这也增加了平民学子应试的难度。清朝时期,文字狱盛行,甚至不能出现谐音梗,科举考试变得更加严格,由于八股文成为主流,考生的思想也受到了限制,这也是导致清朝时期人才匮乏现象的主要原因。
清朝因为人才的匮乏导致贪官污吏非常多,这些人远离京都,天子也无暇注意他们,这就让这些人更加的明目张胆,以职务之便大肆敛财,一度将科举考试弄得乌烟瘴气。范进能在这样的大环境通过乡试,高中举人,喜极而疯也是情有可原,书中也有细节表明,来送信的三报一眼看出范进因为喜悦过度而短暂失心疯,说明他也经常见到这种场面。古代的封建思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信念就一直支撑着那些人不断参与科举考试,甚至有人考到垂暮之年,仍一无所获。
另外也别小看了那些读书人,真的别看不起古代读书人,能考上秀才的,都特么是高端人才了!
不是吹牛逼,真的!
“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南北朝时期的科举虽说是用来选拔人才的,但依旧需要被官员保举,所以这和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科举制度不断发展演变,隋唐科举制设立秀才科,到了宋代,考中礼部会试便可被称为秀才,但成为秀才又谈何容易。“秀才”的录取率比清华北大都低,今天我们通过古今对比来看一看,秀才在当今能算得上什么学历?在古代科举制度之下,先通过县试成为童生,通过府试成为秀才(一年一次),通过院试成为举人,通过乡试成为贡士,通过会试成功成为准进士,通过殿试的前三名分别由高到低分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殿试合格者均称为进士。单从等级划分上来看,我们不自觉地便联想到了我们现在从幼儿园到博士甚至到获得更高的学位历程。想想看,仿佛成为第二级别的秀才还是很简单的。
对于现在来说,我们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下上学的,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宋濂笔下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曾写到宋濂曾经的求学经历。
家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