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永山的脚步声比平时更重也是有原因的。
他回国之前,还做过新大的特聘教授。
原本他想让新大支援个专门做深度学习的副教授进组,也妥协了新大共同一作的要求。
结果新大那边又出了幺蛾子,居然想连通讯作者都想要。
最后新大计院那边更是放出话来,这个课题的底层肯定是基于计科的,计科是理论,计量模型只是应用,如果童永山不同意,那就搞学术竞争。
最后自然是不欢而散。
实在不行只能和国立计院商量商量了。
但国立的计院水平……唉,看看能不能屎里淘金吧。
如果没有机器学习方面有研究的高手,这个课题是真没办法做下去的。
组会的主题早在一周前已经邮件发给了所有人,这里面只有程风在组里的经验是最丰富的,因此,童永山让程风开场,也有打个样的意思。
这一次的组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文献汇报,童永山之前已经要求每人精读三篇大数据与强因子方面的文献,具体的文献由研究生自己选择。
童永山是蛮喜欢程风的,程风的性格和他很像,都比较专注学术。
他年轻时也比较木讷社恐,哪怕到了迈国,拿到终身教职,也只不过达到一般人的社交能力水平。
程风和人聊天时经常词不达意,但要说到专业,可就完全没有那种唯唯诺诺的样子了。
这三篇文献基本都是近一年在A刊上发的一些强因子模型及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方面的拓展性研究,这部分也是他一直以来比较关注的方向。
从研究背景、研究结果、结论、研究意义几个方面,程风把这三篇文献用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讲了一遍,随后就是一些小组讨论。
其实也讨论不出来啥,方豫作为大二学生基本就是旁听,另外两个研一的到现在还没搞明白什么是文献汇报呢,看到程风做完汇报才刚刚摸到点门路。
至于江南蓁这个水货博士,更是说不出来啥,低着头在记录本上写写画画,搞的很认真的样子。
所以讨论基本上就沦为了程风和童永山之间的一问一答。
“程风,这三篇文献找的还是不错的,刚刚的分析也比较准确。”
“但主要还是之前我跟你提的两个问题:第一个,相关性,你这三篇论文的相关性不足,相互之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关联度。”
“第二个问题,就是阅读面的问题,你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