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许多举人并不会也不愿意去吏部挂名,候补官员,这与等多少年没太大关系,而是与官场潜规则有关系……
大明官场是有潜规则的,这个潜规则就是“文凭”问题。
你一个举人文凭的官员,只适合去最偏远的,最穷困的,最没油水的地方干活去,一旦有了麻烦,那是最适合背锅的。
举人嘛,能有什么背景,连个后台都没有,你不背锅谁背锅……
若你是个进士文凭,那大家就是一伙的了,不管是老三届还是新三届,毕竟是一个贡院里杀出来的,大家都有共同语言,可以聊聊殿试里的那点事,日后出了问题,大家看在身份差不多的份上,会出手帮你一把,保你一下,彼此都是前程似锦,相互帮忙就是了。
正因为举人不被整个官场所接受,属于被鄙视的一部分人,所以,许多举人宁愿考到胡子发白,也不愿意去候补官员,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举人当官,没啥前途啊……
整个大明朝,从朱厚照这里向上数,抛开老朱时期停罢科举举荐上来的官员,再抛开朱老四造反时期弄过来的编制外人员,然后挨个点名,有几个举人出身的官员能站在朝堂之上说话的?
不是说没有,而是寥寥。
冒出来几个,也是异类中的异类,比如景泰元年的举人贾俊,这家伙没中式之后就去了国子监读书,后来“试职”监察御史,之后一路攀爬,二十余年之后,在弘治年间竟成了工部尚书,这也是明代举人拜尚书的第一人。
这种例子极少,属于特殊情况。
加上官场还有“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潜规则,更是没人提一嘴“非举人”如何的话。
显然,这个时候若是去礼部报名,就等同于自己断绝了未来的官途,兴许日后几十年都只能在底层摸爬滚打,别想有什么晋升的好机会了。
只是,正八品的官俸啊!
管楫有些心动,现下正八品的月俸可不是六石五斗,而是十三石!折算下来,一个月六两多钱钞,有了这笔钱,在京师城外租个房屋,安顿下来不成问题,也能养家糊口,补贴下家用了。
若继续回去再等三年,谁能保证三年之后自己能中式,谁能保证这三年时间日子会好过?
家人难熬,日子难过!
管楫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我不想再等一个三年了,既然这次没中式,那我打算去教习军士。”
戴吉吃惊地看着管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