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朝廷的水,表面是清澈的,深层是乌黑的。
那民间的水,表面是混沌的,深层却是清澈的。
但就是那表面的混沌,掩盖了古今无数百姓智慧的光芒。
“逸甫这话,不是为了践行上古世家之路吧?”李春芳打趣道。
华夏世家。
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涂山之会”。
禹建都阳翟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共议天命。
在夏禹的“拳头”和“恩施”下,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选择了臣服。
夏禹解除了所有邦国和部落的武装,遵照约定,将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
而这些世袭贵族,便是世家的前身。
在郊祀之礼,夏禹赋予了世家崇高无上的地位,享万民供奉。
夏禹也将自己和家族归入了世家之列,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
“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华夏历来是讲究权力、责任对等的族群,在无限荣耀、供奉之下,也规范了世家的义务。
即,启民智,振华夏。
世家有义务作为这混沌世界的“光”,来为所有华夏百姓照亮智慧。
传授礼仪、教授知识,是其中一项重大义务。
但是,人是有私心的,再优秀的规范,在制定的人,也就是大禹死后,很快就变了样。
世家只传授百姓礼仪,而不教授知识,来维持自身的无上地位。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知识,才能让人仓禀实,才能让人衣食足。
而礼节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在上古时代,除了会饿死人,再无用处。
于是乎,从上层世家流传出一句话,“礼不下庶人”。
对,世家连装都不想装了,连礼节都不愿意再传授给下层百姓。
华夏的朝代开启了更迭,礼乐出现了严重崩坏,而世家却凭借着夏禹的约定,始终享受着万民供奉、礼遇。
为了追求更大的权力,世家甚至是搞出了“田氏代齐”的把戏。
所幸,秦王室的崛起,使得世家不仅没有彻底分裂华夏,反而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
只是,秦王室重用的法家思想,准确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