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的事,锦衣卫会解决好的,俞大猷转身望着这片失去郡县一千多年的半岛,壮志满酬。
随着华夏的崛起,自古以来的土地,再次被拿了回来,这一次,不会再丢了!
李成梁叛军全面逃离半岛,俞大猷接手汉城、整个半岛,并没有废多大力气,再加上有安抚草原,如今称为北原省牧民的经验,一切都进行的相当顺利。
得益于李成梁叛军在半岛上的“大缺大德”,半岛上的土著看到大明朝军队的到来,仿佛看到了救星一样。
平壤以北的稳定和秩序的恢复,早就传到了南边,这下,汉城土著中的富者,当真是组织普通土著,膳食壶浆,以迎王师。
尽管半岛脱离华夏治理上千年,但文化、服饰、生活等方面深受华夏的影响,所谓的高丽语,在许多人眼中,不过是汉语方言的一种。
这种认知,就连半岛上的土著都如此,在这座半岛上,无数人都以会说汉语而为之骄傲,尤其是半岛上的贵族,基本人人都会说汉语。
重归王化,没有什么心里抵触,甚至有些半岛上的贵族、富者,一面在竭尽所能向大明朝表着忠心,一面借机将儿女通过鸭绿江送入大明朝中,尽一切可能提前在大明朝安家落户,真真正正成为大明朝百姓。
对此,俞大猷并没有阻止,辽东镇方面对于涌来的半岛土著也没有过多抵制,在确认身份没有问题后,便选择了放人。
朝廷方面,经过不知道多少次商议,终于对半岛土著的安置有了决议,尽管高拱已是内阁首辅大臣,但他之前两个赶尽杀绝、有伤天和的提议都被否决。
朝廷最终采取了内阁次辅大臣王崇古的提议,将半岛所有土著一分为二,一半,随着迁徙到岭南的草原牧民前往岭南之地,一半,则渡过鸭绿江,过去东北,就近进入草原生活。
如此迁徙,尽可能减少了朝廷方面的支出,虽说高拱仍然不太满意,但也勉强接受了下来。
户部的钱粮,大把大把撒了出去。
有支出,也有收入。
李成梁叛军的渡海东出匆忙,绝大多数的半岛财富并没有来得急转移,朝廷理所当然就笑纳了,稍稍慰籍了高拱户部日益减少银粮的心。
这在诸国中,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大明朝在小国眼中,是庞然大物的存在,高丽王国,在小国眼中,就是“大国”了。
一方“大国”,突然遭遇了明朝叛军的袭击,然后就亡国了,再然后明军将叛军赶出了陆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