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犹重家族。
家族多了,便成了天下。
这就是家天下。
而天下之首,便是皇帝。
上古时期,禹皇取得最高王权,以奉天命自居,召众邦国君长于涂山相会。
为了巩固王权,禹皇对王权之下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再承认诸邦国君长的首领之位。
利用手中的强权,改众多部落首领为世袭贵族,以现在来看,即是将诸部落首领由王者降为贵族。
禹皇独享王位,为此铸九鼎喻九州,王权至高无上,执玉帛者万国。
夏朝以前,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首领为贤。
夏朝以降,是一家私产,天下为家,父死子继。
所有的君王,毕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巩固自身权力、地位。
夏、商、周,三个上古之朝,所有的君王,都在不断抬高王权,拉大与下层权力的差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的土地、臣民,都是君王一家的私产,正是西周时期提出来的。
从邦国君王降为世袭贵族,为使君王满意、安心,世袭贵族再降,于是,削去了“贵”字,世族,或者说世家就出现了。
周朝落寞,春秋、战国,霸主、雄主,纷纷登场,姬姓王权不在,最终为嬴姓所得,秦之一统。
秦王政不再满足于“君王”的身份、地位,便再次将最高权力抬高,功盖三皇五帝,那我便为皇帝。
甚至为了最大程度抬高皇帝权力,秦始皇帝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封王。
扶苏、胡亥等一干皇子,称呼依然只是“公子”。
随后,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霸王项羽,以楚王名义,连封十八王,分王分地,最终难逃乌江自刎。
汉高祖刘邦,既汲取教训,也没有汲取教训,登基为帝,封了九位异姓王。
遭遇变故、反叛后,终与万千臣民做契,“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自汉以降,王爵便只在皇族中流传,非皇族为王者,多为权臣。
皇权、王权、世家、大族(门阀)、豪强(门户)……阶级分明,家天下格局基本稳定,两汉、三国,四百年里,大多如此。
即便偶有权力变动,阶级升降,也是个人的变动,人死后又会迅速回到该在的位置,这格局也没遭遇破坏。
但遇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