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指点思维。
但不管如何。
所有的项目成果,少了谁都不会少了他那份。
哪怕是有些项目的部分成果,许青山从头到尾连一句话都没说过。
这种感觉
“啊~这就是当学术资本家的感觉么?”
许青山躺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型,手脚在床上尽情地舒展着,江浣溪坐在床边帮他整理着桌上那高高一摞的证明资料和基金申请书。
“青山,你这样是不是半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别的教授好几年的成果了?”
江浣溪好奇地问道。
明天他们两就要结伴去普林斯顿参加那场备受瞩目的小型学术会议了,结果这几天许青山往家里各种拿证明材料和基金申请表、项目书之类的东西。
许青山懒得收拾,她帮忙收拾和填写基本信息。
结果发现近期信科中心启动的重点项目都有许青山的重要贡献和高度参与,起码在证明和申请上是这么写的。
“少了。”
许青山靠着枕头,享受着暖和又柔软的被窝,眯着眼回答道。
“还不够吗?那一年?”
“不,我的意思是,你说别的教授的年份少了,我这些项目要是全部正常推进并且完成落实了,再加上等我们回来以后给小郭和小王布置的课题,那别的教授要是普通一点的,十年的成果可能都没我多。”
数研所那边产出论文的效率快得惊人。
用不太恰当的比喻。
就是如果这时候把许青山他们这个青山课题组出产论文的速度拿出去给网友们看,网友们口碑肯定两极分化。
要么觉得许青山真牛逼,要么觉得许青山在水论文。
谁家好人建组一个月就能掏出来1篇重大猜想级别,2篇SCI级别的论文啊?
尽管后面那两篇论文都是从前者衍生出来的应用和分支,可这也足以证明了许青山这个课题组的实力。
而且!
关于署名的问题。
圈外人可能没什么感觉。
但圈内人,起码京大的研究生们,数院的也好,信科院的也罢,都开始躁动起来了。
青山课题组这个新创建的课题组一时间成了研究生小圈子里的头号话题。
许青山和江浣溪昨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就听到了旁边几个长得一看就很老的数院研究生老哥在聊自己课题组的事情。
“唉,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