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频率就低很多了,基本上一天也就三五封,而且整体质量也没有刚开始两天的亮眼。
原本许青山在第一天邮箱爆炸的时候,还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太难取舍学生,导致收学生的名额不足。
结果被刘若川引导着狠狠地筛过几遍以后,反而收不满了。
特别是目前已经定下来要收的学生后,再对比对比看一看,就会感觉其他学生差点什么,是真没法勉强自己去把那些学生收下来。
因为如果是在一个比较内卷和高强度的研究团队,那对于那些想要摸鱼、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够的学生来说,那也是一种极致的折磨。
有研究表明。
一些一直处于高强度研究状态的博士生,在读博的时候,心里压力和折磨程度甚至超过双亲在短时间内接连去世。
听起来很夸张,可事实证明,如果读上五六七八年博士,人长期处于那种压抑状态的话,还真不好说哪种更痛苦。
许青山并不打算真的给学生安排压力太大、工作量太大的东西。
可这个情况的前提是建立在学生能够跟得上许青山的节奏。
不说每个资质都要是绝世天才,可起码放在外面也得被称作小天才,毕竟许青山做的是尖端教育和前沿研究,而不是普及教育。
在得到了许青山的同意之后。
刘若川在英才交流中心申请了一个会议室用来面试那些申请加入他研究团队的研究员、博士后们。
时间差不多的时候。
许青山背着自己的书包,朝着刘若川给自己的会议室位置过去。
英才交流中心其实许青山也不算少来,有时候京城大学有些小型活动,都会安排在这里,就像是招待一些外来的院士,开一些院系内的小型高端会议,基本上许青山时不时就会过来溜达一圈。
只不过像今天这样,走廊上都是人的情况,许青山觉得自己还是第一次见。
“许研究员。”
许青山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这些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就看到走廊里的这帮人纷纷站了起来,面对着自己,纷纷点头鞠躬,看那样子,像极了一群在等老师上课的学生。
可是这帮人的长相、年龄,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年轻人,其中有几个都夹杂着白头发了。
这是什么情况。
许青山没来得及回应他们,而是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机,刘若川发给自己的地址应该不在这里,在前面走廊拐角,过去了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