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生在河南,底子坚忍质朴,长在江南,胸中天然锦绣,荥阳李氏又要出大才了。——孩子们,某与你们祖父邢州(录事参军)是亲兄弟,共一个父亲,也就是你们曾祖。曾祖名讳李叔恒,是位天才少年,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当时与刘随州齐名,授安阳县尉,安史之乱时,安阳是交战之地,曾祖不幸死于战乱,还不到而立之年。曾祖母带着你们祖父、某,还有李则三兄弟,逃难到此,那时候某跟你们差不多大。当时,真的是书上讲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某三兄弟,日耕夜读,渐渐通明经术,应了明经试,都得了官。吾等一家空手而来,就靠着这三头六臂,不光自己活了下来,也有机会为大唐,为百姓做一点小小的事情了……
说到做事,郊社令忽然有些自伤,他说,当然,很多时候,并不是想做事,就有得做的,有时候人不在其位,就像某卧病在床;有时候会碰到困难,事情办不下去;有时候会伤到别人的利益,尤其是小人和坏人的……
李义山问道,郊社令祖父是伤到了小人和坏人,才辞官回家的么?
李义山母亲忙说,义山年幼,言语无状,叔父莫怪。
郊社令说,童言无忌,不妨事。其实义山说得没错,某这侄孙头脑清醒。说完,他硬挺挺地坐了起来,气力也似乎全然恢复了,声音也大了许多,他说,屈指算来,那是十六年前的事情了,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翰林学士王叔文、上柱国王伾叔侄,联手刘梦得、柳子厚等八位朝臣,大举改革朝政,时称“永贞革新”。某是郊社令,官职低微,对于新政说不上什么话,但是某主管天子明堂,能见到各路朝臣,有来得早的,有走得晚的,某抓住时机就与他们交谈,竭力尽能鼓吹新政,有人说“新政不出天子堂”,某就不信邪,某要把新政的声音传出去,某也收到了很多消息,不久之后,某就成了天子堂里的长目飞耳,很多人都找某打听朝中情形,有一位来得最是频繁,你们猜猜他是谁?
李处士接话说,莫不是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的白乐天?
郊社令白了儿子一眼说,是让俩侄孙猜。——最常来的就是秘书省校书郎白乐天,他十分响应新政,革新派韦执宜入相不到十日,他便写了《为人上宰相书》,建议宰相要像投石入水那样,听取位卑者的意见。可惜顺宗沉疴难起,在宦官的逼迫下禅位了,新政仅仅施行了一百四十余日,成为国之憾事。宪宗即位,王叔文、王伾当即被驱赶,不久后分别被杀和病逝,刘梦得、柳子厚、韦执宜等八位均被贬为边远下州司马。某也受到波及,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