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军内部及周边势力中逐渐渗透,不少人已经在敌方阵营中混到了一定的位置。
虽然这些位置并非处于权力核心,但已经足以获取一些至关重要的内幕消息。
正是基于这些情报,陆裕华才对羊城的战局有了清晰的判断,大胆地做出了进攻的决策。
至于下一步的战略规划,陆裕华选择了暂时等待。
他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平洋彼岸,期待着美军的加入。
在他看来,美军作为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其介入将极大地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
这种隔岸观火的局面让他感到憋屈,但在现阶段,他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促使美军尽快下场参战。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非战场,亚历山大前线同样战火纷飞。
王军率领的部队正与英军展开激烈的交锋。
王军深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回到前线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指挥工作中,不断督促部队加大进攻的步伐,试图突破英军的防线。然而,英军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如同疯了一般死守阵地。
在英军的阵地上,士兵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该死,这些敌人实在是太疯狂了,我们需要援军。”一名英军士兵满脸惊恐地大声吼道,他的眼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援军的渴望。
“援军呢,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另一名士兵焦急地张望着远方,仿佛希望能在瞬间看到援军的身影。
“还没有援军,我们就要完蛋了。”
“混蛋,我快坚持不住了。”士兵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充满绝望与挣扎的悲歌。
英军指挥官坎安宁上将同样被眼前的战局弄得焦头烂额。
他站在指挥部内,紧锁眉头,双眼紧盯着地图上不断闪烁的战火标识,试图从中找到破局的方法。
从本土调集援军已经来不及了,漫长的路途和复杂的局势使得这一方案无法实施。在反复权衡之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遥远的天竺。
天竺,这片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土地上,驻扎着几十万的英印军。
在坎安宁上将看来,这里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希望。
抽调一二十万英印军前来支援亚历山大港,对于天竺的防御力量来说并不会造成致命的影响,而且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还能抽调更多的兵力。
毕竟,在上一次大战中,英印军就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为英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