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之师所为,乃中国与异国环境可持续性之比较,然其未虑环境排放之影响。其思路尚可为你文之支撑。吾等之作,他人未曾从此角度入手,高粱之碳中和领域尚无人涉足,且高粱乃重要作物之一。”
“岂非因其碳排放甚低乎?”
“非也,尚涉及其与其他粮食作物之征地问题。”
“如荞麦、棉花等。”
“非也,高粱与棉花并不争地。”
“或有之,各地情况有异,暂且不论。然其仍为重要粮食之一。”
“余欲作一空间分析,以比较各地种植高粱之环境优势。彼等评价云南种植高粱胜于东北,汝可自行深究。”
“自行寻觅,现不必急寻,仅从彼角度评判。吾等考虑排放影响后或有新变。再者,吾等亦需考虑减污降碳之影响。此篇读后,汝当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之方案。今无人涉足此领域,不仅此行业,他业亦然。虽国家政策已定,然能行之者甚少,故同窗之研究涉及部分方法,此属常情。方法可共用,然结果、切入点各有差异。”
且可与国际相较,巴西之于此,研究亦颇繁,可较之以巴西、阿根廷。以辨我国自种之益于环保、减污降碳,或进口之利,实宜比较以定。
“善。”
此思路乃由局部至整体之演绎,其间数法当深思之。汝需悉心消化,而后明其所需参数,探求所需数据,涉及碳排放与污染排放。首当查阅文献,明辨界内排放源,清楚何种污染、何种碳排放,而后核算之。核算之道,非为繁难,惟碳污排放之关系须细究。简易者如指标法,复杂者则模型法,能否领悟,全在汝心。吾能解其义,用之亦无妨。此事可后议,汝自消化之。至于情景设置,当寻相关案例,或针对特定地区,或通用诸地,或有特定于种植之措施,需因地而异。如农业资料之减污降碳措施,多具普适性。
“化肥易以有机肥,此为一途。”
“虽为一途,然其协同性如何,须依特定情境评估。有施有机肥者,或致甲烷排放,当综合判断其碳源、碳汇或碳中和。最终乃能值评价,此即吾所言。吾已尽言,余者汝自为之。”
“吾必尽力而为。信心在胸,若一年不明,则二年;二年不明,则三年。总有开窍之时,望汝勿急勿躁。”
“尔何急之有?”
雍葭时有感,师怒则惶惧,惧见君面,故宁以电话相联,或腾讯会议,亦不敢直面,心甚忐忑。
“汝勿需忐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