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苑琴声伴书香,药食同源论短长。
萧友一曲惊四座,养生之道共传扬。
有雅苑之主茜云者也,为招徕宾客,极尽心力,置古琴、钢琴、歌咏、书法、茶艺、读书之艺于其中,无所不用其极,乃至亏本以求声名。每隔周周一下午,有老者热心筹备读书会,虽以茅台为引,亦有小议,然人气尚能维持。其间男子仅一人,然女子热情未减,或有微词,如责其不将俸禄献于内室,然此议止于边缘,未及己身,故读书会仍有人参与。
读书会之初,论及药食同源,明食为养身之本,能强人之体魄,其力非药石所能及。合理饮食,犹药之疗疾,兼补体力,功胜苦役。继而细述食物之四性五味,各有其性,各具其味,因人而异,因病而选,以求保健疗疾之效。
春时食山药百合,犹获珍宝;莲子扁豆,佐餐之佳品。秋风起时,胡桃碧子,满盘皆珍。东韩防风,松江之畔,草药亦成佳肴。
今引诸君共赏舌尖之珍馐,领略中医药之奥秘,解密五脏养生之道。自古民以食为天,二千载前,古人已明食物之重要。昔汉高祖刘邦纳利基之言,固守敖仓,因粮足而胜战,终成大业。至今,食品之健康与安全,仍为民生之大计。
今人所求,非止果腹,更冀强身健体,美容养颜。食物者,生命之源,健康之基,为人体提供所需之营养素,使人体达最佳之状态。故曰:健康可食得,美丽可食得,幸福亦能食得。
琉璃记辰刻二分,论及饮食之要。食者,养生之本,其理源远而流长,自古中医“药食同源”之道,昭昭日月。此道之深,医家之先,亦庖厨之基,功业赫赫。黄帝之《内经》,五味调和,详述食材之治病之用。唐之孙思邈,尝遍天下,育徒孟申,其名永垂。所著《千金要方》,述食物之功,传颂千古。及至明清,王侯贵胄亦亲下厨,烹佳肴以疗疾,皆药食同源之典范也。
辰刻二分五十三,再论药食同源之本。其一,药食之间,界限非截然分明。其二,中药与食物,同源而异用。《诗经》有载,先民觅食,得植物之力,遂有栽培之智。《内经》又云:“空腹服之为食,患者服之为药。”此言药食同源之精髓也。又《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可见神农之时,药食之分尚未严明,无毒之物皆可为用。
辰刻三分四十八,论及药食之分化。随经验之累积,药食始有分别。火候之运用,熟食之法,烹调之术,渐成体系。药食分化之际,食疗与药疗亦逐步分离。然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