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可以对外采购组装,所以就有了充裕的时间去建设生产基地,为企业谋划产业链闭环打基础。
罗阳的安排条理清晰,逻辑通畅。
褚见明不得不承认,即便这是无奈的折中,也都是当下最佳的解决方案。
而且电池与能源模块的生产基地也在阳市。
刚才谈的事情都关系到鲲鹏今后的布局,但是一家企业除了大方向之外,还有执行层面的细节。
“罗总,这两天我对公司摸排了一下。”
说到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褚见明愈发认真:“按照现有的技术力量和人手,科创园这边每个月的组装生产能力不超过5架.如果后续要跟得上市场拓展,我建议新的组装生产中心起码要达到月产100架的能力。”
“建一个月产能达到100架的组装中心需要多少钱你做过预算吗?”
罗阳暂时不关心月产能,他只关心需要用掉多少钱。
“如果是在浦东张江那边租用厂房的话,加上采购的预备资金,有个350万-500万就差不多了。”
“别放到浦东张江去了,远的要死。”
罗阳皱眉道:“如果就在闵行这边的园区呢?”
“这边租金可能稍微贵一点,但是相差也不大,短时间里的话,这么多钱也够了。”
褚见明想了想之后道:“这个短时间是指一年以内,从生产降低成本的角度而言,我还是建议放到浦东张江去.如果实在想省钱,也可以放到苏省的姑苏,那边园区对于高新产业引入的优惠力度还是蛮大的。”
这是中肯的建议,可惜他不知道,罗阳未来要把组装中心放到阳市去。
“先考虑闵行吧,离得近,对于管理也有好处。”
罗阳给出了一个勉强能说得过去的理由。
其实他认为半年之后应该开始不缺大钱了,所以还是要求把组装中心先放在闵行。
眼皮子低下嘛
既然老板都这么定了,褚见明自然不会梗着脖子硬要去张江。
两人交流节奏很快,说完这件事,立刻聊起了下一件。
“罗总,这次去阳市,打算建多大规模的基地?”
周一就要过去和地方上沟通,只要谈到投资,褚见明就认为绕不开规模这个问题。
通俗一点讲,就是谈需要拿多少地,投资多少钱,未来产能多大
面对这个问题,罗阳直咂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