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了声闻人,你向他求法,他会为你讲说;但是你要是没有遇到他,他不会主动为你说法,他就是观空、无相、无作,观一切法无常、无我、无有少法可得,安住在寂静的空性当中,他感到一种解脱自在。但是他从禅定当中出来,众生向他请法,他会如实的宣说,但说法以后,他继续修他的空、无相、无作,以自利为主。但是菩萨不同,菩萨是「为诸众生不请友」,他会观察众生得度的因缘,主动的创造因缘,来建立佛法、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大悲心。
这个就是我们讲到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是成就「断德」,在佛的三身当中是成就佛的法身佛,佛的法身,因为断除一切身口意的过失,在果地上成就清净法身;「摄善法戒」是成就「智德」,因为我们能修习六波罗蜜的善法,所以招感佛的身是成就报身,无量功德庄严的报身;「摄众生戒」是由于我们的「恩德」来度化一切众生,在果地上成就佛的应化身,应身佛:就是由这三聚净戒,而成就佛的三身。摄律仪戒是共声闻戒的,摄善法戒跟摄众生戒是不共声闻戒的。
好,我们再看第三失舍,就是讲到我们退失、或者是弃舍菩萨戒的二个因缘:第一个「以上品缠犯重戒」,第二个「退舍无上菩提心」。这个地方的四重戒不是声闻戒的杀盗淫妄四重戒法,而是本戒里面菩萨的增上戒,就是「自赞毁他、悭惜财法、瞋不受悔、谤乱正法」,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菩萨的四种增上戒,假设我们是以上品的烦恼、一种粗重的烦恼来违犯的话,你菩萨戒的戒体就失掉了。
什么是上品烦恼呢?
在《菩萨戒》当中讲到二个:
第一、数数现行都无惭愧。第二、深生爱乐见是功德。
这种因缘就退失了菩萨戒体。其它的我们下堂课再解释,先休息十分钟。
35876257
妙音0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流行中文】 www.lxgh.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lxgh.net,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