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智慧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智慧的引导,我们的善法不能成就波罗蜜。
对生命的观察,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所谓的宗教家、或者讲哲学家,他们对生命的观察有两类:
一、无因缘论:认为生命只是一个偶然,生命没有任何理由,这个人他能够生长在富贵家、这个人生长在贫穷家、这个人一出生的时候脚就断了一只,这个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就像是一阵风吹过来树叶掉下来,如此而已。就是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换句话说改造生命是不可能,断恶修善也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个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会创造一种观念:就是生命只是个偶然,换句话说你只有今生,你有这种思考,你就很容易要及时行乐了,为了达到安乐而不择手段。这个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思考叫做无因缘论。
二、邪因缘论:这个比较好一点,他认为生命是有理由的、有一定的轨则,但这个轨则就是有一个主宰者,有大梵天王、或者上帝,祂主宰着我们的吉凶祸福,所以我们透过对主宰者的礼拜、赞叹、归依,我们能够让自己离苦得乐。当然这样的思考是认为有因缘论,但这个因缘是错谬的,所以叫做邪因缘论。
佛陀出世以后,就把这两种错误的思考推翻掉,就说出了
正因缘论:正确的因缘,佛陀说:生命是有理由、有轨则的,这个轨则就是业力。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就是你过去生有业力,你自己的业力创造自己的果报,说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种业感缘起的思想,如果我们今天再进一步观察,什么是业?这个业造了以后,又是谁来保存呢?我们就会发觉:其实业是由心创造的,而且也保存在心中,所以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其实关键点还是心,心为业主。所以我们追根究底十法界的差别,关键点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差别」。
心的差别,我们先解释心的相貌,心的相貌有两种:一个是它的作用,一个是它的体性。
先看体性。体性就是一个转,前后转变,说是法性本来空寂,我们心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禅宗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一般总认为: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我们生命死了以后,就像一间房子坏了,里面的人就会找一间新的房子住,房子是改变的,但是里面的人是不改变。我们凡夫是这种心情,就是说前一生的我跟现在的我是一样,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一样,就是在整个流转的生命当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自我。但是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