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继续的错下去。或者你愿意发脾气,让事情搞得更复杂,让这个恶因缘相续下去。
所以我们说菩萨为什么要有正知见?你光是有菩提心、有一股的冲动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对生命的观察不够透彻,你就是障碍重重,你的菩提心很快就会失掉。所以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出现一定有它的业力,我们应该去面对承当,乃至于化解这个业力,不要再继续造罪业。所以第一个、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当然这是比较消极的一个面对。
第二个、蕅益大师说「转逆缘成菩提道,把他当善知识想」。站在一个菩萨道历事练心的角度,其实我们的生命酸甜苦辣都需要(哈哈),这样你的营养才会均衡。你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是顺境,这件事情不是吉祥。为什么呢?
我们有的功德在顺境当中可以栽培,比如说你的信心,你对佛法的信心,你在顺境当中容易成就;但是有的功德必须在逆境当中成长,就是你对众生的宽恕跟包容。你对众生的宽恕、包容不可能在顺境当中栽培起来,你如果是一直在顺境中成长,你不可能对众生产生宽恕跟包容,而宽恕跟包容是修大悲心的基础,你对众生起大悲心,不是他处处随顺你,你才对他起大悲心,你一定要去宽恕他的过失,让他有成长空间。
所以在菩萨道当中,当然你一个人逆境太多也不好,这个挫折感太重,你要是对佛法的信心不够,你也会退失菩提心,所以我认为酸甜苦辣(笑)最好是都平均最好。一个人有一点顺境、有一点逆境,在顺境当中保持我们的精进,在逆境当中考验我们的忍力,看你自己过得了过不了关,你能够跨得过去,你内心的忍力又增长一分。
我亲近过忏公师父一段时间,我觉得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在教导弟子,他主要是两个法门、两个重点:第一个、老人家在培养你的行力,他强调拜佛、念佛,「不能拜叫他拜,不能念叫他念」,多拜佛,从行力当中积功累德;第二个、他要弟子们培养忍力,他经常会在生活当中出一些考验,这个考验有时候是没什么道理,在考验你对逆境的忍力。
我们一个人行力强,如果你没有忍力,你那个功德不能保持下来。所以你看佛陀讲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为什么佛陀讲布施、持戒还要讲忍辱呢?
因为忍辱就像仓库一样,譬如仓库能够珍藏珍宝,你布施、持戒所成就的功德,假设你没有忍力,你的功德就容易破坏,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所以忏公师父有一次对我们弟子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