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
这个地方所面对的是一个中庸的众生,跟我们没有什么善缘、也没有恶因缘的众生,中庸当中,我们对于所应该恭敬的长辈,应该要时起奉迎,要有一种迎接,乃至于问讯、礼拜的恭敬,这个是讲身业,身业要有一些恭敬的态度表现出来。意业,「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内心当中要有一种和敬,上敬下和的恭敬心,经常能够随顺众生,所以菩萨戒很强调孝顺。
清和尚他老人家的开示也说:菩萨戒的根本,一言以蔽之就是孝顺,孝顺心。其实孝顺心的关键点在顺,百孝不如一顺,就是能够顺从众生的心意,这是关键。口业,「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就是我们在口业方面经常保持这种欢喜心,「远离颦蹙」,颦蹙就是不欢喜的相貌,能够经常对众生言谈乃至问讯。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持戒的相貌,他是一种调柔清净,他不是刚强、或者冷漠,他是调柔清净的一种相貌。第三个、对于有恩的众生:
于恩有情,知恩知报;于来求者常行质直,不以谄诳而推谢之。
对于有恩的众生能知恩报恩,有恩的众生对我们有所请求,能够常行质直,就是我们能够尽量的尽心尽力去做,不以谄诳来推谢之,经常要知恩报恩。我们一个人会享受福报,基本上有两个主要的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要有善业,修福;第二个就是你知道要惜福,要有感恩心。
我发觉一个人要能够修福容易,但是惜福难。比如说你看有些人,他同样是善业所感,有些人他在好的地方、好的道场,他就能够住得很快乐,因为他对道场这一切的设施能够心存感恩,所以这些道场的设施制度,他受用起来特别快乐。我们会有快乐,我们知道世间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因缘,不是自然,他为什么会有快乐的感受?第一点、他有善业;第二点、他有感恩心。有些人善业很强,他福报很大,你外面的人看他,他其实已经事事如意了,但是他还是不快乐,他就是没有感恩心。
为什么会没有感恩心呢?就是这个人个性刻薄,他容易去找别人的过失。所以一个人快乐不快乐,感恩心扮演重要的角色,饶你福报再大,你不心存感恩,你也不快乐。你总觉得这件事情都是应该的,别人都是应该为你做的,你就处处找别人的过失,结果你不知道痛苦的是你自己。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要我们菩萨对于有恩众生要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