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的希望,然后在他得到休息安住以后,再引导他趋向于究竟的安乐,把这个成佛之道要分几个次第来完成。
庚二、不随喜功德戒
辛一、有违犯
壬一、染违犯
前面一条戒是众生有希望我们应该随顺,这个地方是说众生的身口意有功德我们应该赞叹。这当中分两科,先看辛一、有违犯,这当中先看壬一、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净戒律仪的菩萨,怀着嫌恨嫉妒之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这个指的是意业,就是这个众生他真实有戒定慧的功德。有些人他一出生就欢喜持戒,戒波罗蜜的善根强;有些人他就欢喜禅定,内心容易寂静;有些人他广学多闻,他有智慧、有戒定慧的功德。
我们不欲显扬,不把他赞叹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誉是指身业,这个众生他的威仪特别庄严、举止也持别安详,我们也不称美。在口业方面,「他实妙说不赞善哉」,他能够善巧说法,身为一个菩萨也不去赞叹善哉,这样子菩萨没有随喜功德,就犯到菩萨戒法。
壬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
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不加以显扬是非染违犯。
这条戒随喜功德的意思是说,我们在摄众生的时候,一个初心菩萨他的信心薄弱,他身口意有功德,如果我们不加以赞叹随喜,他很可能就会因为这样而退失道心,他的功德不能增长广大,所以随喜功德会给众生一种信心的加持。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言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
开缘有九个因缘:第一个「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对方是少欲知足,我们只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就好,就不要去显扬他,因为他本身不喜欢被显扬。
「若有疾病」,菩萨有疾病。或者身体虚弱。「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我们今天不显扬是对众生的一种对治。「若护僧制」,为了遵守僧团或者常住的制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