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令僧团的和合破坏,所以在大家还没有达到共识之前,这个暂时不加以治罚是不犯的。
最后一个情况,「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这个违犯过失的众生,他的内心是不怀谄曲,他的个性特别的端直,他的内心有佛法的正知见,他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换句话说他内心当中有一种猛利惭愧,他内心当中长时间的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把文字的佛法转成他内心光明的智慧,这是非常珍贵的,所以他身口意有过失的时候,当然他一时会颠倒,无明发动的时候一时颠倒,但是他一回到佛堂去拜佛静坐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善根就表现出来了,这光明就出现,出现的时候,他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他知道他自己犯错。一个有正见有惭愧心的众生,他的内心是崇重贤善,轻拒暴恶,身为一个菩萨是好乐功德、厌恶过失的,
所以他有一种自我反省的力量,这个是修行者最为珍贵的地方,这个是一切善业所不能比的。就是说他出家以后,他不是白出家,他很用功在学习经论、如理思惟,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自我观照的力量,当然内心当中还有烦恼、很多的垃圾没有处理,但是他烦恼活动的时候,他心一静下来,他就知道自己哪个地方有错,所以不用别人去对治他,他自己有一种自我反省、自我对治的功德。这种情况下,身为执事暂时不加以诃责乃至于驱摈都是没有违犯。这是讲到开缘的五种情况。
这一条戒跟前面的不折伏众生戒是有所差别。前面的不折伏众生戒,是偏重在师父摄受徒弟,我们看《讲义》三十四页,作一个简单的复习。
不折伏众生戒的内涵是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这个是判在「精进度」里面,这个情况是有情众生犯了过失,我们应该用辛楚加行乃至猛利加行,来使令他反省,这条戒的重点在于师父摄受个人的徒弟,你自己摄受徒弟,徒弟有错,我们应该加以诃责。
但是这一条戒,我们回到《讲义》五十七页「不行威折戒」,他是一个执事法师,他面对的是普遍的大众,身为执法者,他没有如法的执法,就犯这条戒了,所以有所差别。
僧团的管理应该是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摄受门,就是说我们使令众生栽培善根应该广设方便,忏公师父他老人家也是这个看法,就是把设备弄好,让大家能够安住下来,一个僧团的重点是安身办道,让出家众能够安住下来,在这个地方忏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