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时,对于无数读书人来说就是最为风光的时刻。
尤其是在北宋时期,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财富、地位、美人都来了,
所谓的榜下捉婿等等,就是这些读书人金榜题名后阶级跃升的标志。
马寻就认真对朱标说道,“殿下,这只是摸个底,知晓国子学这些学子的水平。平心而论,我对这趟会试不太看好。”
朱标心里明白,“有些有才学的就已经入朝为官了,还留在国子学的才学肯定要差一些。”
虽然事无绝对,不过如今的国子学就是如此。
真正的学霸、尖子生,基本上都被征召为官了,还在国子学读书的人自然谈不上最顶尖。
而且现在国子学的生源名义上是整个大明,不过最多也就是江南等地的学生来的多一些。
随即朱标笑着说道,“我这一次出卷,也只看策论,用不着像正式会试一样连考几天。”
马寻也是这个意思,这就是摸底测验而已,对于经义的理解等就没必要多考,那是国子学学生的基本功,策论等才是最关键的。
而且明朝的科举,尤其是明初的科举,和北宋的科举还是有区别。
明初的科举到底取多少人中榜没有规定的数字,就看学子的水平、就看朝廷缺了多少官员。
这也就意味着一次会试取十多人中榜都正常,取个五十人以上简直就是广撒网了。等到一次会试取两三百人,那估计得等到明朝中后期。
在如今的官场上可没有什么‘鄙视链’,更没有规定只有进士才能为尚书、宰辅。
所以现在很多学子即使就是秀才被征召,那也是欢天喜地的去当官。只要有能力,他们的仕途不会因为‘学历问题’而遭遇天花板。
明朝官场上的很多人是秀才、举人,甚至是连功名都没有,自然也就意味着会试等不是读书人唯一的入仕途径。
朱标看着马寻,非常开心的说道,“舅舅现在就在筹谋明年的会试,爹娘肯定高兴。”
马寻就谦虚说道,“这也算是临时起意,主要还是给魏观气到了。”
朱标严肃起来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之所以这么严肃,那是因为朱标自认为比较了解马寻。他的舅舅可是好脾气的人,一般人想要气到马寻,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马寻不喜欢魏观,两人相处不太愉快,这件事情朱标也心里有数。
马寻就笑着说道,“此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