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接到鲁肃的招降书后,又惊又骇。
他们知道西侧跨海有大国,国境万里。
他们接到鲁肃的招降书后,回信说愿意上贡。
但绝不放弃祖宗基业,对别人称臣。
其措辞软中带硬,表示不会归属大魏,取消国号。
他们有这个胆量,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地理上,隔着大海。
这个年代想跨海而战,难度之大,他们不信大魏能举重兵过来。
而他们往北的方向,和辽东郡接壤的区域,有韩地最高的山脉、河流,作为天险。
辽东太守公孙度这几年交好扶余的同时,也有南扩的野心。
但他被天险所阻,往南开辟到乐浪郡,便再难继续攻入三韩。
他接到大魏要取三韩之地的消息,给曹操来信说,三韩多为山地,易守难攻,蛇虫奇多,用兵不易,让曹操慎重。
正因为地利优势,不易被攻取,三韩才敢大胆推拒。
他们的回信送给鲁肃,鲁肃便报上来。
贾诩把信,拿给曹操看。
内容是三韩各自的首领联袂所书,说他们国虽小,但不惧死战,亦不畏强权。
魏若是想倚强凌弱,欺负他们国小,则他们举族皆兵,不怕开战,也不会朝贡。
这封拒降的国书,清晰的表达了他们有恃无恐的态度。
并变向的给大魏开出条件。
一面是他们死战不惧,一面是愿意朝贡。
软硬并施。
在他们看来,魏应该会选择接受朝贡,放弃吞并他们。
曹操看信后,心忖好个不畏强权,敬酒不吃,揍得轻。
他把信扔一边:
“告诉鲁肃和前线用兵的将领,对外族,手段要酷厉些。把韩地打下来后,捡青壮人口,运到矿场上去。
他们奴性很强,好好训练,能卖力挖矿。
三韩的兵马,海船也别浪费,后续攻倭国,驱赶他们前期登陆,当消耗品。”
贾诩躬身答应,把命令传给鲁肃。
下午申时。
曹操离开府邸,去城郊的军营,视察军备。
曹魏的军工,正在尝试做反曲弓,看能不能再次增加弓弩的射程及威力。
反曲弓是在弓臂上,增加一重反向的曲度设计,制备难度不算高。
曹操去看过,已出了样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