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的最后一个月,卖粮难的问题越发凸显。
先是各地方媒体报道,随后又在网络上传播发酵,引发了一波热潮。
惠农网和蔚来微博也被波及。
诸如丰产不丰收,只见农资涨价不见粮价涨的言论遍地都是。
郭阳最近都呆在办公室,一边梳理着集团各个板块的业务,也一边应付着各种电话来访。
有地方县市的,有产粮大省的,最后农业部和国家粮食局也发来了函。
此时,他就在和粮食局的聂局通话。
“聂局,从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出口,嘉禾都已经尽力了,今年嘉禾只玉米出口量就接近1500万吨,国内没有比我们更多了的吧!”
聂局沉吟道:“能者多劳嘛,短期内也只有嘉禾有这个能力,粮食的运力跟不上,只有嘉禾全面实现了粮食的‘四散化’运输。”
国家粮食局其实从去年就意识到了国内粮食流通的困境,国内也在逐步推行四散化运输,但效果缓慢。
以往国内也没有大规模出口粮食的经验。
而且由于有种植结构调整的预期,即玉米改种大豆或其它作物,最终会错开运输周期。
谁也没料到今年再次在流通上出现了问题,另外,去年国储收储的玉米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了库存。
今年再进行收储,也能装下,但一直这么存着,也不是办法,只能加大对外出口。
但出口又谈何容易。
铁路运输严重不足,汽车运输工具不足,接发装卸设施严重不足。聂局带队去东北进行了考察,大部分粮仓和中转仓都是散粮存储,但运输时又变成了包粮,而出口又通常是散货船运输。
这一来一回,得凭空损失多少运力?
尤其是对比了嘉禾借鉴国际大粮商搞的粮食供应链物流通道后,这种差距就更刺眼了。
别人的中转仓小、设施落后,装卸一车的时间够嘉禾完成两三车了。
码头也是同样的情况,一船散货,嘉禾可能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能装满,其它企业需要一星期甚至更久,还经常发生港口压船、粮食压车等现象……
散储、散装、散运、散卸,这是粮食物流最关键的几个环节。
聂局记得嘉禾粮油在进行四散化改革时就投资了60亿元,加上前后的投资,总的数据可能上百亿了。
但如今来看,这个投资是极其有价值的。
运粮车直接进田间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