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会?这是我说的么?”
海玥目瞪口呆。
喝酒果然误事……
不过在国子监成立一个学社么?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就是这个名字有点难绷!
严世蕃对成立学社兴致勃勃,借着声望正隆,正是大好时机,只是昨晚喝酒时他也有些迷糊,今早再琢磨这个名字,颇有些担忧:“十三郎,学社取名‘一心会’,你不会崇尚那个……心学吧?”
这个时期的阳明心学,正在官方打压下的边缘求存。
嘉靖元年,礼科给事中章侨上疏,称心学为“异学”,要求“痛为禁革”,天子批复,“教人取士,依程朱之言”,将心学定为“叛道不经之书”,禁止传播。
不过这个国策到底是杨廷和下的,还是朱厚熜本人的意见,并不好说,毕竟嘉靖元年时期,都是杨廷和掌权,而杨廷和是极为痛恨王阳明的。
但那个时候的朱厚熜还未掌权,或许是被杨廷和影响,可至今为止,朝廷依旧对心学实施禁令,打为异端,显然这位天子也不想改变了。
原因很简单,大礼议事件中,朱厚熜曾经希望那时在越中大开讲席、声望日隆的王阳明站出来支持自己,然而王阳明却采取了刻意回避的态度——大臣霍韬、席书、黄宗贤、宗明等“先后皆以大礼问,竟不答”。
事后,王阳明和好友霍韬去信,解释了自己不开口,是心中虽然赞同却不便奉复,简而言之就是不想激化矛盾,攀附皇权。
如此风骨令人心折,但这个态度自然不会被皇帝喜爱。
你了不起,你清高,那就继续封禁吧!
所以即便王阳明的弟子方献夫已是吏部尚书,执掌天下的官帽子,但也不敢光明正大地推行老师的学说,只能帮王阳明处理一些后事和家事。
不过在民间,王阳明的其他弟子,以书院、私塾为据点传道,讲学内容刻意规避敏感术语,朝廷虽说封禁,但也还不至于搞文字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有点像北宋末年的程朱理学,也不被官方认可,但不少人都在研究。
不说别人,林大钦都是心学的追随者,历史上京赴考前,曾参加王门学者四十余人的聚会,平日里也多有学术交流,后来辞官归乡后,在华岩山讲学,讲授内容也以阳明心学为核心。
但广东是广东,这里是北京国子监,在天子眼皮底下崇尚禁学,那就是自己找不自在了。
海玥当然也不会这么做,其实同心同德都有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