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但是这段旅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教儿子熟悉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式性的跋涉。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作为真正的接班人。而父亲也要退休。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退休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可是父亲却不悲哀,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恋。影片没有在这里拿“悲伤”说事。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这样的维系和传承在这个带有仪式性质的跋涉过程中显得意味深长。
这是一场人生的接力,父亲与儿子命运的交叉点。是父亲的最后一次,亦儿子的第一次,在那条如歌如诗的山路间,两代人的人生轨迹衔接了起来。这一切在李易看来这是一次传统的子承父业。
这种古老的传统早已没落,没落也许用词不当,因为这种子承父业的情况没有消失,依旧十分普遍。但是社会认同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流行地摊经济,到处都有摆地摊的。
可是又有几个人会想着,以后让自己的孩子也出来摆地摊?
不止如此。
那个年代,望子成龙,很多时候,如果父母有一份工作,他们大多数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接过自己的班,子承父业,那已经是足够让老一辈的人感到骄傲的事情。
说实话,现在的很多人,是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的。
电影之中,作为乡邮员的父亲无疑是具有着“职人精神”的人,将一生献给了那些邮包,那些邮路。他的工作是出色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并不是那些英勇的将军或是睿智的科学家们才能成就辉煌的事业,作为一个乡邮员,这位父亲的事业同样辉煌。
突然李易想起了一句话::人一辈子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这话说出来谁都懂,浅显易懂的一句话,但是又真正的有多少人能做到?
可是在那个年代,放眼全国,却有着无数的人,真的一辈子都在专心做好一件事。
回到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李易之所以特别喜欢,也是因为,现在的国产片已经很难觅到这样的节奏:舒缓,悠扬,朴素恬静,娓娓道来。这一切正如邮差父亲的性格,踏实厚道,沉默内向,几十年如一日地走着这条山路。层峦叠嶂、山清水秀的美丽风景,用脚丈量起来可并不那么容易,何况还背着沉重的邮包,一走就是三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