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有度,毫无娇柔做作,完全融入到了电影叙事空间,最为出彩的。
电影关于母亲这个角色的描述相对比较少,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电影的主题不是母爱,而是深沉的父爱。
而这部电影,或者说这类的电影,其实在李易看来,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们渴求的东西。
如今的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浮躁到很多人都找不到人生方向,也快收不回那颗放荡的心了。
人们庆幸自己远离家乡,开始减少跟父母长辈亲友之间的交流互动。觉得自己长大了,活在都是建筑编织的梦里,不敢醒来。觉得自己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却找不到几个能倾诉的挚友。
或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农村生活,但是片中典型的山间丘陵的画面,却给了李易莫名的熟悉感。
比如父子住的土砖房,老式木板雕花床,农村巷子里的石板,以及小桥流水,成片的水稻田,还有那漫山遍野的绿色树林,都极度让人舒适。
其实这些李易并没有经历过,或者真的熟悉,只是因为这种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看不过来的资讯新闻,没有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小的空间距离和越来越大的心理距离。这才真是,“从前车马很慢,信件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可以说,山里的车马,就是邮递员,他们的背包里,装的就是那个时候的爱。
对于写信,李易当然不陌生,毕竟,他也是经历过写信的时代的。
但是现在的人,特别是一出生就是电话普及,手机普及,互联网普及的这一代,是很难想象,曾经可以寄出去一封信,然后等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收到回信。
但李易却敢肯定,收到信的时候,拆开信封的人会很高兴。
这是来自于“慢”的信件的魅力,等待的过程,期待的时间,积攒的情绪,在拆开信封的时候,都被灌注到了那几张薄薄的信纸当中,那字里行间,都仿佛充满了满溢的情感。
而对于山里人来说,信就是承载着一个人的思念和期待。
所以,这份看似简单的邮递员的工作,父亲干了一辈子。随着社会逐渐变革,山里的人不断往外走,只剩下老弱妇孺,80年代末,大哥大等通讯工具兴起,这一切,虽然山里人还感觉不到,但是已经在默默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方式。
就像父子爬上山头,看到公路修到脚下,有车开过。
儿子问,为什么不坐车呢。
父亲答,邮路就是邮路,该怎走就怎么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