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苗人不再拿龙场驿的三个汉人当敌人。不会再有事儿没事儿跑过去放火烧房子。
接下来大致相当于一个后世的博士生放弃城里优渥工作,下乡扶贫的故事。
王守仁先去鸡枞寨住了一个多月。学会了简单的苗语,深入了解了苗人的生活习俗。
接下来,王守仁再次派驿卒常风、巴沙进修文县城,买来了种子、耕牛。
这一回,王守仁几乎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劝动苗人不要宰牛煮种。
王守仁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后。从没种过地。
但他靠着苦读《齐民要术》,边学习边摸索,跟苗人兄弟一起掌握了种地的技巧。
他们在龙场驿开垦了八百亩的良田,下了稻种、种了果蔬。
收获的季节,鸡枞寨的苗人第一次体会到了辛苦耕种换来大米、果蔬的喜悦。
除了劝苗农耕。文化建设方面王守仁也丝毫没有落下。
他在龙场驿开设了一家书院。教苗人小孩识汉字、说汉话、读书明理。
修文县虽是穷山恶水,却也是有儒生的。
县里的儒生们慕名前来龙场驿,请教王守仁。
龙场书院除了一帮苗人小孩,又多了一帮如饥似渴钻研学问的儒生。
说句后话,一年之后的会试大笔,修文县破天荒的出了一位进士。这其中就有王守仁的功劳。
圣人就是圣人。走到哪里,圣人的光辉总是能够照耀身边的土地。
龙场驿是一块死地。王守仁用了不到一年的功夫,让这里变成了百姓的乐园,学风浓厚的沃土。
不过,暂时王守仁还不能被称之为圣人。
因为他还没参透儒家的至高哲学——理。
理是人间的至高智慧。有些笔力有限的八流作家甚至说不明白啥叫理。
总之,理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如果能参透它,便可参透世上的一切奥秘。
所谓一旦通理,便知天下万事万物。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理在何处?
按照朱子的理论,万物皆有理。你今早拉的那坨屎是有理的,你用的痒痒挠是有理的,你擦屁股用的那张草纸也是有理的。
程子给出了读书人探究理的方法“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则终知天理”。
所谓的“格”可以用眼看,可以用心想,可以用耳听。
十八岁那年,“守仁格竹”。王守仁对着一根竹子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