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一八九九年十月,将军拉斐尔·乌里韦率自由党人揭竿而起,内战烽烟,自城镇而延及乡野,疾疫流行,双方折损甚众。至一九零二年六月,保守党宣赦与改革,认自由党沿海北部之势。同年十一月,乌里韦等自由党魁忽宣降,三年余之内战终告平息,史称“千日之战”。逾半世纪,马尔克斯生于两党纷争之世,糅乌里韦将军“千日之战”之经历,与其外祖父上校之生涯(亦参与并指挥“千日之战”),塑《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之形象。于是,开篇名句生焉:“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必忆其父携其识冰之远日。”初读此篇,时光绵长与死亡之压迫如潮涌至,潮退后,唯余权力之孤独存于读者心间。
此上校,百年家族之二代也,其九死一生之传奇,令人咋舌。彼一生发起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逃过暗杀十四次、伏击七十三次、枪决一次,终获军事之最高领导权,成神话般之英雄。然“高处不胜寒”,绝对之权力生绝对之孤独。在攀向权力之巅之途,奥雷里亚诺渐迷失自我。与同事发电报,由畅所欲言至冷漠回应:“勿痴,八月降雨寻常。”因惧仇敌暗杀,彼活于殚精竭虑之中,归乡马孔多,亦令卫队环绕其侧三米,母亦不能近之。彼甚至下令处死共志之蒙卡达将军。一切皆因“彼被胜利之荣耀、难以置信之权势所惑”。然,当凝视深渊,深渊亦凝视汝。
直至奥雷里亚诺升任总司令,掌握中央最高指挥权之夜,彼忽惊醒。彼时,蒙卡达将军临终之言回荡于脑际:“吾所忧者,汝憎军人久矣,与之斗,终与彼同。世间无理想值此沉沦之代价。”彼感四周皆寒,虽日照中天,亦觉冷如冰雪。权力未予彼慰藉与欢愉,“陶醉于权力之情在阵阵冷颤中始觉索然无味”,世间无可信之人,“彼自觉被分散各处,被重复,感从未有之孤独”,彼始终不明战争之意。于是,异象生焉:于自由派形势最利之时,奥雷里亚诺忽宣放弃战争,放下一切,欲摆脱权力之孤独。彼不顾战友,一意孤行,人皆以为彼无人性、冷漠无情、乏爱。然,谁解彼内心之孤独乎?
此权力之孤独,在马尔克斯之另一杰作《族长的秋天》中演绎至极致。独裁者历数不尽之岁月,尽享荣光,对权力之痴迷几至疯狂,然终不能改“无能力去爱”之命。彼以权力之罪恶补偿无耻之命,于母牛之宫殿中沦为自己孤独之祭品。马尔克斯将触目惊心之现实与迷离恍惚之幻觉相结合,以磅礴如瀑布之散文诗语言倾泻而下(全书仅六段,末段竟长达五十二页),配以眩目之时空交错手法及巴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