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减污降碳与碳中和背景下对系统可持续性之影响,即协同增效之问题。当今科学研究非平行而进,乃需层层递进,由局部至整体,由单要素至多要素。故在不同阶段,所涉方法各异。吾已明确指示,且所探讨者乃高粱种植过程中碳污排放之关系,包括协同与不协同,即权衡与协同之意。至于量化之法,虽已有相关者,然未必适用于此。前日命尔等编纂之书,非随意之举,实与论文相关,为此做铺垫。君与友虽均涉及此领域,然因行业不同,各自路径亦异,或有相似,亦多不同。
“敢问量化之术何解?譬如碳之削减,而污染之排放益增。”
汝宜细研典籍,今者关于减排降碳之关系,已有诸多研究。或论其协同效应,或探其权衡之道,皆为其关系之一端。然于他域,亦有减排降碳之探讨。吾辈业已有所作为,惟针对他业而已。当今国家倡减排降碳之协同,然吾等暂不论其协同与否,盖初起之时,未知其是否相协,须待评价后方可知晓。且当前之法,非止一也。
“今有何策,即汝所览之典籍所载之术法乎?”
岂有以指标度之乎?然此法或有相对之弊,皆以基准之景为据。譬如对其某一部进行优化后,与原本相较,二者之关系何以变?如吾等易其原料,则污染排放增减何如?碳排放又增减何如?若施一策,污染排放较于往昔及现实之景皆减,则此策具协同效应矣。然若碳排放虽减,而污染增之,则二者非协同也。
“吾尚未览此方面之典籍,仅观尔所发之微信公众号文,及彼群内每篇链接之内容”
吾仅举一例以明之,此其大旨也。譬如以基准为参照,吾等采一策以干预之,观其污染排放与碳排放之变化何如。若二者皆降,则显有协同之关系,此初步之判断也。若一增一降,则非协同矣。若二者皆降,尚可进一步察其协同之程度,有相对之协同,亦有绝对之协同。此皆需君自观之,非吾言毕而君不察也。
“吾必观之。”
其言甚繁,犹饮食之需消化也。
又有一事乃污染排放。此排放者,实乃浓度之概念。其排放涉及类别繁多,于某类之中,又有诸多组分。组分之内,于特定行业,须细化之。如大气之中,人皆瞩目于二氧化碳与Pm2.5,然于汝之行业,其特性污染与主要污染或有不同。汝宜学他人之思路,得其方法之原理,进而运用于汝之特定情境,非可照搬照抄也,知否?此皆需汝消化之。
因前所言现状分析,实乃为碳污排放现状之探究。汝应先观高粱种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