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轻信人言,某些事物。”
“吾前观之,乃生态系统之服务也。”
“生态系统服务之务未及,宜置诸后。尔当循吾所授之思路,自简入繁,先为读书报告。生态系统服务之事,可待终章之综合绩效评价时再议,因其实乃复杂之议题。”
“余近二月专注于生态系统服务之研究,如何融入其间?无虑,日后必有用处,譬如碳污协同之法。”
“诸多领域皆有相关研究,如污水处理系统之类。”
“汝只需略知大体原理,其法今虽难言其易,然原理实非繁复。减污降碳之关系乃在评价,协同则有二者、三者之协同。吾今所论,非令汝逐句记之,但为示例耳。协同者,犹一箭双雕,一事而获双效,若得其一而失其二,则非协同也,知否?现实之中,不协同者多矣,一箭双雕或箭多雕,斯为协同。”
“吾知协同之意,唯量化之法未知。”
“量化之法,吾已述之。”
“终评其协同,需有基准为参照。譬如以现实模式为鉴,行一措施后,观其是否带来协同,抑或权衡?”
“吾观协同之说,乃改变措施后,其浓度与先前标准相比,若同降或同增,则显协同。”
“尔视其浓度,乃属负或正乎?”
“然无论正负,皆需协同。”
“若为正,则愈大愈善;若为负,则愈小愈佳。”
“哦,吾已明了。”
故吾辈所行协同之策,皆基于两要素之共进。至于其影响之正负,如污染浓度,宜减不宜增;然经济效益,则宜增不宜减。
“此诚未料及也。”
此皆基础之事,稍有专业之识者皆能知之。故尔所言,实无需赘述,当自行探究,针对汝业之环境,明晰基础之理。譬如环境、经济;资源、环境;资源、能源;环境、经济等诸方面,孰为正,孰为负,此皆当明辨之。资源消耗宜少,能源消耗亦宜少,经济则宜大。论及结构,能源资源之不可更新率宜低,可更新比率则宜高。此皆常识之属。协同之际,观措施之后,正向指标是否日增,负向指标是否日减,正向益大,负向益小,此即协同之征。先行撰读书报告为要。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皆现状之属,通常搜集资料核算以分析。譬如选定某地区某年为基准年,观其后续年份污染排放与碳排放之变,即可算出协同或权衡,此皆可算得。今经济学中亦用此法,以基准年为参照,观其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率。
“譬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