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我们多看经典你会知道,或者我们日常生活观察,我们也会知道:就是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是依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睛有障碍,你一个眼睛,一张纸就把你障住了;我们看不到前生,我们很多事情不明白,我们只能够靠着这种浅薄的人生经验来作判断,往往判断错误,所以使令我们胸量非常狭小。这个时候大智慧的佛陀跟历代传承正法的菩萨祖师们,告诉我们怎么样解脱你现前六根的障碍,从这个现前的因缘跳脱出来,看到无量的生命,这个很重要。
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有志于行菩萨道,你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跟众生的生命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他曾经做过你的母亲,这个观法我们要知道,这个不是假想观。我们有时候在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观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消失掉,这是假想观;而现在这个是一种如实观,就是说其实每一个有情众生他曾经扮演我的母亲,这个是一个真实相。我们看《梵网经菩萨戒》,佛陀在《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所以说每一个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这是一个事实。因为我们颠倒了,所以我们透过这个观法看到真实相,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再看第三段。透过我们对一切有情的观察,我们开始
三、修习慈悲之心
就是对如母的有情生起与乐拔苦之心。
(一)、慈心
慈心就是给与众生快乐:
有恩母等乏安乐,我以身财善根施;
愿诸有情皆得乐,一切圆具求加持。
有恩母等,就是一切的如母有情,他们在三界流转当中缺乏身心的安乐,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以身财善根施:我以这个身为众生服劳役;财就是用种种的财富资具,使令有情众生的生活没有匮乏;更重要的是善根施,前面是让众生得到现世的安乐,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真理来开导众生,使令他能产生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得到究竟的涅槃乐。所以愿诸有情皆得乐,得到世间、出世间的安乐,一切的安乐都能够圆具求加持。在修行当中,我们不断的对众生释放一种希望他得到安乐的一个心情。
(二)、悲心
前面的慈是与乐,这个悲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
母等众生苦所逼,苦因苦果愿尽离;
纵有余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一切如母的有情,他们的身心世界有很多的苦恼。在佛法中讲到苦恼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